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 网络公益发展困局待解

2011年05月21日 10: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各种名义的网上募捐活动在网络社区风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劝募、淘宝义卖等活动受到网民极大关注,也引发了巨大争议。网络募捐与传统募捐有何不同?为何网络募捐频现“诈捐门”、“骗捐门”?怎样让网络公益活动走出“灰色地带”,让网络与慈善比翼齐飞?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网络新潮:门槛低、传播快、互动强——网络募捐成为民间公益重要平台

  在我国,募集善款通常由红十字会等政府认可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牵头进行,但随着网络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网络迅速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阵地。

  记者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网站看到,几乎每天都会有大量个人和团体在这些大型网络社区热门版面发布私人募捐信息,有些网站开辟了专门的版面用来“盛放”层出不穷的网络求助信息。

  网络让一些民间自发组织的募款项目迅速走入公众视野,吸引了万千网民慷慨解囊。民间公益人士梁树新2011年3月初发起“贵州山区午餐计划”,通过在网上募款,为贵州黔西县建中乡红板小学205名吃不上午餐的贫困孩子提供免费午餐,得到网民的极大关注和响应,迄今已为红板小学筹款接近70万元,足以让同等数量的孩子吃上5年的免费午餐。

  作为贵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微基金”发起人兼执行主席,梁树新对网络募捐的作用深有感触。他将网络公益募捐等慈善活动提炼为“微公益”,“微公益”的优势是门槛低、成本低、人人可参与、互动性强、效率高。“网友可以花5元‘购买’一份虚拟午餐计划,目前午餐计划义卖数量正以每天近5000份的数量递增。”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接受“中国网事”记者采访时说,以网络募捐等形式进行的网络公益活动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需要,也是慈善制度上的一种创新和尝试。

  网民争议:身份模糊、信任缺乏、监管不力——私人网募遭遇网民质疑“三重门”

  与梁树新的“微基金”广受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个人网络募捐行为频遭网民的质疑和抵制。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赠。“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网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没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在身份不明确、善款使用不透明的情况下,私人网络募捐活动的合法性常常遭到网友猛烈“拍砖”。

  天涯网民“乐趣老人”发帖认为:“网络毕竟有其虚拟性,只凭网友的一面之词或几张照片,不足以证明其真实;为了博得网民的同情,让网友们伸出援助之手,此做法不妥,容易欺骗广大善良的网友。”

  曾多次参与组织网络募捐活动的深圳网民“瘦虫弱鲸”坦承,网络募捐面临的阻力是多方面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合法募捐主体;善款监管不够透明;网友对善款使用和去向时常抱有疑问。“善款一旦到了受助人的账户,支配权是他的,我们也无权过问。钱的后期监管和用途都不好说。”

  因善款监管不到位而引发的舆论争议常令一些募捐发起人始料不及。“瘦虫弱鲸”说,受助人有时自行改变善款的用途,给募捐发起人带来很大精神压力,甚至出现募捐发起人给受助人下跪要求退回剩余善款的事情。“有些受助人以前没见到这么多钱,当他见到这么多钱的时候,他的想法也可能发生改变,可能有些人会想:我这病可以先不治,我可以拖一拖,我这钱可以先拿回去盖房子,甚至可以给我小孩去上学……这就失去了原先网友捐助的目的,常常引起捐款网民的强烈不满。”

  几次组织网络募捐都遭遇重重诘难,“瘦虫弱鲸”自认有些心累,如今已决定“收网归岸”,“网络募捐没有一个正确的社会认同和法律认可的主体资格,阻力比较大,很难做起来。”

  梁树新的“贵州山区午餐计划”最初也遇到了身份的尴尬:3月初,他在淘宝网开公益店铺“蛋生万物义卖店”,以义卖虚拟商品的方式为山区孩子募集午餐费用。刚开始,没有公募账号可以挂靠,他只好把公益店铺的收款账号与他的个人银行卡绑定,这引起了网友的持续怀疑:钱为什么进了你的银行卡?我们凭什么相信你把善款转到了受助人手中?

  梁树新努力做到善款公开,及时披露善款使用情况,但还是不能平息网友的质疑。梁树新感叹:“网络募捐确实是一个新兴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网友不能一下子相信你,不能马上适应这种新的公益模式。”

  在与合法募捐机构贵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之前,梁树新曾一度担心自己的网络募捐行为会被定为“非法集资”。直到4月5日,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动找到梁树新,将“贵州山区午餐计划”收归名下,才使这一公益项目有了合法公募资格。

  延伸阅读:期盼“转正”、呼唤扶持——专家建议多措并举突破网络公益困局

  部分网民和专家认为,网络捐助是民间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态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网络募捐的规范,使之趋利避害,真正为民行善。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认为,网络募捐活动的风生水起,说明这种慈善形式在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市场,也说明了主流社会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一种缺失。她建议,政府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网络募捐活动和网络公益组织,更多采用事后追惩的方式来解决网络公益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用过多的事前预防来“堵死”网络公益的发展空间。

  网友“瘦虫弱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政府可以对网络募捐的主体资格设定必要的门槛,给予合乎条件的个人和团体必要的募捐主体地位,为它们的身份“扶正”,对参与网络公益募捐的行为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定性。

  梁树新认为,我国网络募捐和网络公益方面的立法已远远滞后,很多方面都处在空白状态,《基金会管理条例》等已有的慈善法律法规已跟不上网络时代公益事业发展步伐。他建议,网络慈善相关的立法今后可以更加规范和完备,让网络募捐的阵地“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更加有力”。

  “民间公益在行动,希望政府主管部门能够给予网络公益活动多一些政策上的松动,让更多的民间公益组织‘转正’。”梁树新如此期待。(张建华 郑天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