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大学生探访陈望道故居 称缺少其敏锐眼光

2011年06月01日 16:31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大学生探访陈望道故居称缺少其敏锐眼光
陈望道故居前合影。葛跃进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庄严宣告。

  浙报集团、浙大联手启动的“饮水思源”红色寻访新闻行动组,日前来到《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的家乡义乌。

  陈望道的故居在义乌分水塘村,这是个大峰山、大草坪脚下的小山村,位于义乌市西北部。

  村里老人说,分水塘村的由来,是因一口水塘 。这口水塘的水,一半流往义乌,另一半流往浦江,故名分水塘。

  村后山坡上,是一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庭院建筑。120年前的1月,陈望道诞生于此。1920年的5月,他在这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这本《共产党宣言》,成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91年前,陈望道敏锐地发现《共产党宣言》的价值,翻译出这本建立起毛泽东等无产阶级分子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著作。

  浙大、浙师大30余名学生来到风景秀丽的分水塘村,探访陈望道故居。

  -大学生感想

  浙大邓伶俐:要像陈望道那样有眼光

  我出生于1993年,是浙江大学大一学生,生长在湖北 ,对陈望道早有耳闻。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陈望道,了解这位对共产党事业有着卓越贡献的教育家、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

  在乡村小路上颠簸了近40分钟,我们终于从义乌市区到了陈望道故居。交通方便的今天,都要颠簸40分钟才能够到,那么,陈望道那个年代,该是多艰苦啊,他们只能靠两条腿。这又让我想起暑假的寻访。一位老人说,当年他们从湖北走到了西藏。

  在他们那个年代,如果是我们体测长跑距离,根本就不算什么。今后再要体测跑长跑,如坚持不下去,就想想那个年代的先烈们,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吧。

  到了陈望道故居,看到古朴的房子,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看到陈望道在茅草屋里,忘我译《共产党宣言》的情景。

  义务讲解员告诉我们,陈望道在茅草屋里,花了90个昼夜,终把《共产党宣言》翻译出来。他忘我到这样的程度——把毛笔当筷子,把墨汁当饭。

  在那个年代,翻译者就像桥梁沟通中国与外界,让更多中国人接触到先进思想。他们是文化传播的布道者。

  记得钱老问过:现在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我觉得,我们缺少的,就是陈望道那种能静下来的心境。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来做学问呢?现在的我们多浮躁,一遇到困难就抱怨。

  浙师大潘波峰:要学陈老对信仰的执著

  我是兰溪人,和陈望道是“半个老乡”。上小学语文课时,老师就提到,金华义乌有位名人叫陈望道,说陈望道是把《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那时我就感觉,他是了不起的人物。

  大学,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三时有门课叫《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里面就有《共产党宣言》节选。老师上这节课时放了个视频,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视频里讲到了陈望道。一个画面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陈望道把自己关在一间柴房里,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特别为他那种锲而不舍,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感动。

  后来,在课上,老师讲到,陈望道不仅是把《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成中文第一人,在语言学方面也有很深造诣,出任过复旦校长。

  在陈老故居,通过木屋墙上的图片,村中老人的讲解,使我对陈老有了更深了解。知道了他当时翻译的不易。在清冷的义乌乡村,他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的前途点燃了星星之火。

  参观后,为他对真理的追求、对信仰的坚执,而深深感动。

  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学习陈老对信仰的执著,对国家、对社会的尽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完善自我,学好知识,将来走出校园,为国家、为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分水塘的回忆

  村民张守虎:创新精神就是那时留下的传统

  张守虎,分水塘的村民,与分水塘村中一半多的住户一样,是一个生意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属于自己的两间店铺,还有一间自己开设的厂房。

  对于这位自己村中的名人,他说,陈望道要是也做生意,肯定差不了。

  “我们村这么多人做生意,和陈望道是有不小关系的。村里老人说,当时陈望道又当校长又当大官,连周恩来都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大家就去找他,希望给我们老乡安排一些职务做做,他没有马上答应,只是让村里的小孩子多读书,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学一门手艺。说有了手艺,就有饭碗了。”张守虎说。

  “现在村里人,都喜欢走出村子。学技术、做生意,靠自己努力,应该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优良传统。”张守虎告诉我们。

  “陈望道是文人,我们是做生意的粗人,但是,他如果也是做生意的话,肯定差不了。”张守虎这样分析道,“当时,他看了这么多书,有很多东西可以翻译,但第一个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就是有眼光。我们做生意要创新,要有技术,就是要眼光和别人不一样,有人说叫做‘蓝海战略’,就是发现别人没发现的。”

  “现在,我办的厂也遇到瓶颈,与其他人的厂一样,缺少土地,扩展不了,如果要发展的话,就得有眼光,找到最有潜力的产品、生产模式。”这位生意人自我剖析道。

  “陈望道作为我们村的人,我们都很自豪,他厉害的地方,我们还有好多可以学的呢。”最后,张守虎这样补充道。

  -史海钩沉   

  陈望道的学生:他不仅仅是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陈望道对中国共产党创立所做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一事上。

  他的学生邓明以、张骏,在一篇文章中认为:“编辑《新青年》杂志,以其为思想舆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是陈望道同志在党创立时期的又一贡献。”

  一方面,陈望道负责主编《新青年》后,不断扩大《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通过与胡适的实验主义和梁启超、张东荪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邓明以、张骏还写道:“作为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重要成员之一,陈望道同志直接参加了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组建工作,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领导开展了大量活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际商贸城体验

  政府的眼光:

  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 许怡

  我被安排在进口商品馆实习。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工作人员介绍,2009年,义乌市委确立了义乌市场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的二次创业,明确把进口商品馆作为新增长点。今年,进口商品馆投入使用。

  “乐梦世界”,是个台商经营的店铺。优美的音乐、精致的陶瓷等,体现着国际化与历史感的结合。店铺有600余方,来往客人较多。不时有身着阿拉伯服装的客人用熟练的中文询问店员。我当场愣住了,但店员却觉得,这样的情形稀松平常。

  为了解进口商品区的其他情况,我前去进口商品区的服务管理办公室询问。服务人员热情讲解,并给了宣传资料。其间,她接到了外国游客的问路电话,用熟练的英文解答,并始终保持微笑。

  90年前,陈望道正是以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时代真理,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将红色播撒在广阔的中华大地。

  90年风云变幻,“勤勉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深深扎根在义乌人心中,代代流传。 (记者 张苗 贝远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