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50多人到8000万 专家解析中国共产党发展轨迹

2011年06月02日 1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月28日,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来自重庆各行业、各条战线的老红军、离退休党员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等面向鲜艳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再次宣誓。 中新社发 孟幻 摄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题:从50多人到8000万 专家解析中共发展轨迹

  中新社记者 符永康

  9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中国内忧外患,中共仅有50多人。而今,中国已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执政党中共也已成为有着约8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创造了政党组织发展的奇迹。

  而细观历次党员数量统计,一组不规则的数字显示着中共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重重考验,并在不断改革组织体制的过程中日渐壮大。

  中共十八大党员人数或将达8300万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时期,是中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面对日军侵华的严峻局面,中共迫切需要壮大规模,增强抗日力量。1938年,中共中央首次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要“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在中央全会上亦强调:“敌后方应大量的发展党、创立党。速度要快,量要多。”

  统计数字印证了中共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1937年中共党员人数只有4万多人,而到了1938年年底,党员已发展到50多万人。当时的陕北公学在两年间共招收学生6000多人,其中发展新党员达3000多人。

  而此前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大量中共党员或被剿杀、逮捕,或叛变、退党,还有的失去组织联络,中共全党一度濒临存亡险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中共的党员规模再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新中国初期约有447万党员,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已突破1000万人;“文革”时期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吐故纳新”要求,大量补充“新鲜血液”,中共党员人数从1969年的2200万猛增至1977年的3500万。

  张希贤分析说,新中国初期至“文革”结束,中共发展党员主要考虑意识形态因素,政治门槛较高,党员一方面在政策获知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另一方面也必须在生产建设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党员发展逐渐转向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导向。党、政、军系统的党建重点在于维护廉政作风,大学、医院等行政化事业机构的党建主要在于吸纳精英人才,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定位也倾向于发展生产。而对于私企、外企等组织,中共目前正在力图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的部署目标。

  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增长,中共党员总数在2009年底达到7799.5万名,基层组织有379.2万个。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最新数字,而按照张希贤教授给出的每五年增长1000万党员的估算方法,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可能达到8300万人。

  中共组织制度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员在性别、民族、阶层构成等方面变得更加平衡,党内组织制度亦趋于成熟。尤其是高层组织体制经过反复探索终于得以稳定化、常态化。目前中央委员会每五年换届一次,新一届中央通过一中全会确定党的人事布局,二中全会安排政府人事推荐人选,三中全会商定重大经济方针,四中全会进行党建部署,五中、六中全会研讨重要热点议题等,这样的高层运行方式已逐步形成惯例,成为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央及地方党组织内部,中共还有意发挥上下级监督、同级监督等权力制衡方式的作用。例如中共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提出,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2007年十七大又首次将巡视制度写入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的党章,官方称,震惊中外的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贪腐案就是在巡视工作中发现端倪的。

  在基层组织方面,张希贤说,中共早在1927年“三湾改编”时就确立“党支部建立在连级”等规定,在其后的战争时期又探索出丰富的基层党建经验。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中共在政府机构、企业、社区、乡村等大力发展党组织,强调公共服务意识和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赢取民意认可。基层党组织由此也成为中共涵养执政资源的重要触角。

  张希贤指出,目前中共总体上表现出良性发展、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党员腐化、基层组织涣散、党员思想复杂化等问题,未来如何推动党组织从“做大”走向“做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又是一次不容轻视的考验。(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