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京华时报:摆设工程错在把民意当摆设

2011年06月03日 08:1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很多时候,一些地方搞项目做工程不尊重民意,与事情最终办得一团糟导致民怨沸腾,常常是同一个“劣币”的两面。

  对受到旱情侵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关键时刻要靠水利工程“给力”。然而,在湖北浠水县,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非但放不出一滴水,反而成为农民耕作路上的障碍。这个工程现已被村民部分拆毁,成为众人怒斥的“摆设工程”。

  兴修水利本是一项惠政,为何好事却办成了坏事?从记者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这么两大主因。

  一是实施过程缺乏科学性,重结果不重效果。这个工程为抗旱而建,在设计上却存在不少漏洞,诸如水源地取不了水、配套取水泵太细、灌渠架得太高等,使其抗旱功能大打折扣。就是这样一个项目,竟然通过了省、市各级农业开发办的验收,从此也便“大功告成”了。这段抗旱水渠耗费国家巨资,不仅多年来未有“滴水之功”,在今年的旱情面前也是一如既往地“哑火”,如此成效,以“通过验收”来敷衍塞责,欺人乎,欺天乎?

  二是一直屏蔽当地百姓意见,重“官意”不重民意。水利工程怎么修,好不好,天天与农田水土打交道的农民最有发言权。事实上,对这一“摆设工程”,当地政府始终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办,一条歧路走到黑。工程启动之初不征求百姓意见,村民发现问题后向上反映被告知“已经报上级了”“设备合理”,甚至工程不管用的事实已经板上钉钉了,有关负责人依然底气十足:工程没问题,是村里没有管好,拆渠行为是小农思想在作怪。如此拒斥民意,可见一斑。

  这两个原因其实是相通的。工程建设不科学,既由于一味依赖“领导拍板”“专家定夺”,也由于没有吸纳百姓意见、引进群众智慧。这使得项目实施丧失了民意基础,也缺乏科学保障。“摆设工程”之所以能够建成,其深层原因是一些人把群众意见和需求当成了“摆设”,掩耳盗铃般地把工程目的界定为“通过上级验收”,而不是发挥现实作用。很多时候,一些地方搞项目做工程不尊重民意,与事情最终办得一团糟导致民怨沸腾,常常是同一个“劣币”的两面。

  前不久,在山东平阴县,也发生了将水利工程建成“摆设”,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事情。有关专家指出,浠水县灌渠工程风波暴露了各地建设农田小水利的共性问题,比如设计建设低标准、重建轻管、听取百姓意见不够、动态监管薄弱、责任追究不畅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后10年水利投入翻番”,可以想见,兴修各类水利工程的热潮将会渐次掀起。如何把钱用好,使大小工程真正管用,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科学的操作理性。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决策和实施中,让百姓意见、百姓评价得到充分尊重,让民意在交流互动中畅快涌流,而不是沦为浠水籍诗人闻一多笔下那一潭“绝望的死水”。(特约评论员李力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