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全球变暖引发长江流域旱涝急转 专家称史上罕见

2011年06月10日 05:23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球变暖引发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专家称史上罕见
     昨日,江西九江渔政部门工作人员和市民在长江九江段水域放流鱼苗,据了解,投放经济鱼类苗种1000万尾以上,珍稀水生动物苗种20万尾以上,有效地补充前期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走低导致鱼类缺氧减少的数量。胡国林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全球变暖引发长江流域“旱涝急转”

  专家称长江流域性“旱涝急转”史上罕见,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差

  据新华社电 本月初,长江中下游部分旱区遭遇连续暴雨,并引发洪灾,农田受淹,房屋倒塌。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生态专家称,“旱涝急转”作为一种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变暖大环境有关。

  1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迎来了较强降雨过程。鄱阳湖、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水位普遍上涨,赣、湘、黔、闽等省份有1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气象专家介绍说,长江中下游过去也发生过“旱涝急转”现象,其程度没有这次的剧烈,短时间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可谓历史上罕见。

  江西省防办负责人证实,过去这一区域“旱涝急转”范围较小,大多发生在伏秋旱之后,涝灾也不大。这次“旱涝急转”涉及整个流域性范围,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

  湖北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认为,“旱涝急转”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长江地区不少水利设施老化

  这种极端天气现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

  一是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不相同。

  二是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湖北阳新县水利局副局长刘道荣说:“全县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三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江西省山江湖办副主任鄢帮有分析说,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为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质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他说,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主要是马尾松,树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

  - 对话

  “三峡对长江降水影响微不足道”

  昨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三峡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正式发布。发布会上,该书主编、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就一些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建三峡时很多人未意识到环境因素”

  新京报:一些人认为,三峡大坝拦截了长江,而“环境流”要求有一个健康生态环境的水流体制,这两者是否矛盾?

  陈进:(这两者)并没有矛盾。三峡大坝对水文过程的改变是比较轻微的,汛期时就是一条河,来多少水放多少水,枯水期时水放多一点。但三峡的防洪效益、发电效益是很巨大的,三峡并非对环境没有影响,但可通过优化调度尽量减少影响。

  新京报:三峡最初建设时并不具备生态保护功能,现在如何改进?

  陈进:最初建三峡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因素,现在,这个意识越来越强。未来,我们甚至宁可少发点电,让环境更优良一点。现在,三峡正在开展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研究,会研究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三峡大坝对鱼类产卵影响较大

  新京报:是不是有一些对环境的伤害已经无法用生态补偿来弥补了?

  陈进:有一些影响是没办法(弥补)了,比如中华鲟产卵,但中华鲟的问题是从葛洲坝时就开始的,不一定是三峡导致的,中华鲟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工养殖来解决。目前来看,大坝对鱼类的影响是较大的,因为长江的鱼是回游性的。

  长江干旱系全球水循环问题

  新京报:你觉得三峡工程与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有关吗?

  陈进:长江流域降水有70%都来自海洋,陆地水循环不到30%,其中,水域蒸发再降水的只占其中的10%左右,整个长江水域对流域降水贡献率只在1.8%左右。旱情是整个全球水循环的问题,三峡影响的只是小气候,对长江流域的降水影响微不足道。

  事实上目前来看,三峡对于旱情是有好处的,下泄的水量多一些可以缓解旱情。三峡最早的功能是防洪第一,发电第二,现在是防洪第一,抗旱第二,发电第三。

  新京报:目前三峡优化调度方案中,新增了水资源调度,但还是没有考虑环保和生态功能?

  陈进:水资源调度的主要目的是向下游补水,如抗旱,偏重于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用水。生态调度还没有放在日常议题中,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还有很多没研究清楚。当然,在学术层面,生态调度很早就在研究,以后各方面利益协调好后,就可以实施。本报记者 金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