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邓恩铭烈士:13封家书见证风雨人生

2011年06月15日 17:44 来源:贵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邓恩铭烈士:13封家书见证风雨人生
邓恩铭烈士
当年召开会议的红船内景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编者的话】

  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奋斗足迹。在党的90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庆祝建党90周年专刊”。

  专刊重点突出“党史上的贵州元素”,以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时间为主线,以党史上各个重要事件为脉络,以贵州元素为主角和背景,追述部分被大家熟知,或鲜为人知的贵州人,揭秘他们在党的发展、壮大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通过对党史的梳理,挖掘和展现时代精神、贵州精神,展现时代的变革和巨大发展。另外,本报还同期推出中国共产党贵阳历史和贵阳革命烈士事迹连载。

  近日,本报奔赴各地的报道组,陆续发回了相关报道,我们从今日起专版推出,以飨读者。

  【核心提示】

  在荔波县城的向阳路,有一棵约有二百年的榕树,苍劲繁茂,它是荔波的一个地标——“大榕树”。

  一百余年前,一名活泼的孩子,围着树根与同伴们嬉戏游玩,渐渐成长。在一个晨雾弥漫的黎明,榕树轻摇树枝,默送这名略显青涩的少年提着简单行李,离开家乡。未曾想,这一幕终成永别。

  离乡的少年名叫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学生代表,也是那艘红船上13个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他的一生只经历了30个年头。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事迹成为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如今,大树依旧葱绿,守护着这位先烈的故居。

  1、邓恩铭的13封家书

  邓恩铭曾就读的学校今天的恩铭小学,入学的第一天,孩子们按例都要宣誓:“我将正式成为恩铭小学的学生,并将以此作为终生的荣耀。”稚嫩的声音,响彻天空,将我们的思绪带回那个用理想冲破黑暗的岁月,回忆他光辉的一生。

  邓碧林是邓恩铭的侄儿,现任荔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派出所指导员。从16岁离家至30岁就义,邓恩铭并没有给家乡留下多少记忆,邓碧林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大伯的模样,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的,大伯是我们一家世代的榜样”,他至今珍藏着大伯生前写给家人的几封书信。

  最近30年来,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邓恩铭的13封书信,并成集刊印。当我们阅读这些久远的信札时,一名共产党员的凛凛大义与涓涓柔情,通过隽永的字体,迎面而来。

  1925年,荔波遭受旱灾米价飞涨,他的六弟写信给他,希望他能给家里寄点钱,帮助家人渡过难关,然而他在回信中说,我从济南回到青州,就知道家乡米贵,但是我分文没有汇出…,弟弟们啊,你们要原谅我,…在外漂泊,只能谋个人温饱,无力顾家,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不是我心无家庭。歉疚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理想,他无畏清贫,有一次,他的姑父要回贵州老家,为了不让家人知道他的窘境,他写信恳求姑父为其保密:困苦命运使然,幸勿为家人道,恐明合家增忧也。山东情形及家叔经过情形,望姑丈择佳者而道之……。

  他是一个细心的人,内心时刻思念着故乡与亲人,他的信中写道:植树节快到了,朱大人家后头我们家的祖坟边,一定要多栽柏枝树,中间杂一两株樟树,景致更加好看,千万不要再误了……母亲的身体总要好好保养,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千万不可乱吃药……温馨琐碎的叮咛,叠映出一个铁血男儿的绕指柔情。

  1931年3月,自知余日不多的邓恩铭,给荔波的母亲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并附诗抒发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一位时刻准备为共产主义牺牲的英雄,在狱中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寄予后人无穷的精神力量。埋骨何必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如今,荔波县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烈,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广场、道路、学校,并塑立了铜像。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的“大榕树”,保留了他的故居。故居内,依稀还能闻到他的父辈行医时,熬制的药香。屋檐下的风铃随风叮当作响,呼唤着这位大山的子孙,为中国革命献身的烈士。

  2、嘉兴·南湖革命历史纪念馆内的水族图腾

  浙江嘉兴市南湖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新馆即将开馆,在这个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恢宏建筑内,收藏着一块水族的长约两米的床幔,白色的布面上刺绣着水族的图腾蝴蝶图形、寿形等图案。馆长李允告诉我们,这是他从荔波征集到的文物,也是纪念馆中唯一的少数民族饰品。“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来自祖国西部的烈士,这个床幔反映了邓恩铭烈士的不同之处,所以即使是新馆初建,物品重新陈列,我们依然将它保留下来。”

  李允馆长说,他曾经为征集邓恩铭的革命历史遗物专程到荔波等地,根据他的研究,他认为,邓恩铭从小面对劳苦大众,深刻了解社会不公。因此,来到山东接触到进步思想后,立即投身革命,义无反顾。李允说,近代史上,什么会议最为重要?毫无疑问,就是1921年在南湖烟雨中的那次秘密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实际上,床幔的蝴蝶图案代表的是贵州荔波、三都等水族同胞聚居区内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是反映一只蝴蝶救助一对母女的故事。虽然各个地区版本不同,但大都反映了水族同胞勇于担当责任以及感恩的民族精神。

  “他出生的当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虽然荔波地处贵州最南端,但是云桂交界的区位,让这个小城也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充满了危机感和敏感性。”根据《荔波县志》记载,从1855年至1951年荔波解放期间,荔波县由水族人民带领的大规模反抗起义达20余次。荔波县政协文史委主任何羡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邓恩铭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于山东,但是却与他的故乡,与他融于他骨血的民族特质不无关系。

  那一年,邓恩铭16岁,他离开了荔波,开始了自己的寻访自由和真理的旅行,荔波、三洞、延牌,经两广、香港、山东……这一路弯弯曲曲地留下了一位水族少年憧憬未来的足迹。

  去荔波采访的路线,正是当年邓恩铭走出贵州的路线,两位省外的媒体同行指着一幢幢新建的希望小学对我说,“我们发现当地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如今的荔波被喻以“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还被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人民生活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为了得到今天的面貌,曾经做出努力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英灵,如泉下有知定能安息……

  3、南湖·渔民许小弟的红色岗位

  “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濛。”这是小学课文《南湖》里的开篇语。“为了避开敌人搜捕,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召开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在这里通过了第一个党章,选举了党的中央机关,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90后的今天,那艘旧时被当地人称为画舫的红船依然停靠,船外人流如织,四面八方的人纷至沓来,瞻仰心中的红色圣地。

  “南湖其实就像杭州西湖一样,因为地处嘉兴的南面而得名”,在红船的船头,一位50岁上下的工作人员,戴着值班袖套,查验游客们手中的票据。他叫许小弟,今年58岁,在景区工作已经16个年头。

  由于多次接受国内外媒体记者的采访,许老汉面对记者,微笑着自报家门。“我叫许小弟,今年58岁,你上网输我的名字就可以查到……”。

  许小弟说,他自小就在南湖边长大,从小撒网捕鱼,是一个地道的渔民。16年前,曾住的渔村进行拆迁,他放下了手中的渔网,成为南湖景区内的工作人员。6年前,维修红船的人员离开,加上他世代渔民,深知渔船维护保养,他调至红船前,平常验票,必要时为船体进行维护保养。

  “今年来参观的人特别的多”许小弟说,由于时值建党九十周年,今年的游客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多,他说,在以前,来的人中领导或干部居多,或者就是各个单位的党支部带新党员入党宣誓。近两年来,增加了很多自驾游客,一家人带着孩子,瞻仰革命圣地。

  许小弟说,其实开一大会议的红船,在当地叫画舫,渔民们称为“丝网船”,嘉兴话说就是“单夹弄”,意思就是只有一个通道的船体。“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太太,每次看到红船就会激动得掉泪……。”看得出来,许小弟特别喜爱现在的红色岗位。

  采访当天,顾美钧等四位80多岁的老人站在红船前面久久地伫立,他们都是西藏自治区的退休干部。今年,四位老人相约红色旅游,嘉兴南湖是他们的第一站……(统筹策划 张可 记者 黄震 王霍 文/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