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京环保局为失误微博道歉 自投“接受票”引热议

2011年06月16日 08:48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京环保局为失误微博道歉自投“接受票”引热议
    昨天下午4点16分,“南京环保” 给自己投了“接受道歉”票。随后在6点左右,这则微博被删除。网络截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南京遭遇3次秸秆燃烧重度污染,环保部门却没有及时发布,就此失误行为南京市环保局在6月14日通过微博向市民公开道歉。

  道歉本来是蛮好的姿态,可以缓和矛盾。然而,昨天下午,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发生在“南京环保”身上,让人大跌眼镜。在有媒体发起的“您是否接受南京环保微博的道歉?”的投票调查中,“南京环保”竟然公开地在“接受”一栏中投上了自己一票。这样的自我“肯定”,立即引来网友一片哗然。

  面对投票

  “南京环保”自己投“接受道歉票”

  昨天下午4点左右,一条被网友转发的微博立即轰动起来:刚刚发出道歉声音的南京环保官方微博,竟然遭遇了自我投“肯定票”的“投票门”事件。下午4点16分,南京环保官方微博上出现了一篇惊人的帖子,内容是:“我参与了投票(您是否接受南京环保微博的道歉?),投给“接受,总比其他部门不道歉要强”这个选项。而发这篇帖子的就是“南京环保”。

  这是怎么回事呢?记者随即查证发现,当天南京本地媒体“南京零距离”的新浪官方微博发起一项投票“您是否接受南京环保微博的道歉?”,投票面向所有的网友,整个投票有三个被选项。

  截止到傍晚5点多,三个被选项中,选“接受,总比其他部门不道歉要强”这 一项的,占到总投票人数的29%;选“不接受,光凭微博道歉不够”的,超过一半,占总投票人数的66%;选“环境问题无法预警,不需要道歉”的,仅占5%。而南京市环保局正是在下午4点16分,给自己投了“接受”票。

  网友评论

  自己接受自己道歉,太有喜感了

  “南京零距离”官方微博很快转发并评论:“南京环保”也参加我们投票啦!而相对于这声直白的惊呼,更多的网友表示了惊讶和质疑的态度,南京电台知名DJ张耿点评说:“这等于是给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自己只要不是最烂的那个就行。政府部门的行为底线就是这么低的么?道歉本来是蛮好的姿态,可以缓和矛盾。可转眼又昂起头,这个道歉真诚么?还是应付一下 ,仅仅做个姿态而已?”

  还有网友评论说:“自己给自己投票,算什么?”更有网友表示:“这个新闻有喜感啊,自己接受自己道歉。”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认可。

  乌龙原因

  网友分析可能是操作失误

  记者随即联系南京市环保部门,不过电话一直没人接。很快,不少网友发现,这条“南京环保”给自己投票的微博,已在下午6点左右被“南京环保”删除。

  有网友分析说,“南京环保”本来只是想在网上“匿名”为自己投票的,可一不小心,操作成了“公开发布”。本来想暗地里为自己拉票,一下子却暴露在了阳光下。

  记者了解到,微博投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匿名投票,一种是不匿名投票,将投票情况直接分享到自己的微博上。

  -链接

  江苏多市已预警空气污染

  南京6月份发生了三次突发空气严重污染事故,这引发公众对空气预警的讨论。有人认为,空气比天气预报还难,预警机制无法建立。但是,记者昨天从江苏省环保厅了解到,早在2009年,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江苏就拟订了《江苏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警与报告制度(试行)》。江苏不少城市,都已经据此向公众汇报空气突然污染情况。

  多说1句

  政府微博如何对待民众需求

  刚刚过去的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而今年来,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成为与百姓沟通的新平台。在这方面,南京步子不慢。多个涉及民生的政府部门都开通了微博,上个月,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政民网络互动,南京更是整合各方资源在新浪网建立全国第一家微博“城市广场”。

  政府开通微博,目的显而易见:能及时公布政情和民生信息,对自然灾害提前预警,和民众更快更直接地沟通等等。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政府微博更有释疑解惑的积极作用。

  开通官方微博,政府部门有需求,民众更有需求。南京环保局6月5日刚开通官方微博,短短10天时间,粉丝已经有9500多人。民众希望从政府微博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希望能和政府部门更多地对话,如果得不到回应甚至久久不愿离开。

  对于“南京环保”这次微博投票乌龙事件,我们无意于过多批评,我们只是想提醒,中国现在有3亿网民,政府微博上的任何信息被转发都可能被公众关注,被放大。正是基于这点,我们希望政府微博能有懂政务的专人来管理,能更精心些慎重些,让政府微博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记者 宋南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