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党史知识大讲堂: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

2011年06月16日 11: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用这样的方法想去实现理想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所以在毛泽东晚年,在他看来不是离理想社会更近了,而是更远了,所以陷入了极大的苦闷之中。1975年,这时候毛泽东身体已经不好了,他回顾总结自己的一生,说一辈子做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把蒋介石这些人赶到几个岛子上去了。这件事他很自信,说有不同意见的人不多,顶多有人唧唧喳喳希望早点把这些岛子收回来。这件事确实是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建立新中国。而第二件事就不自信了,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他认为有不同意见的人不少,甚至在他身后交接班有可能在血雨腥风当中交接。他知道“文革”当中不少现象是不能肯定的。比如他多次批评过武斗,批评过列车不正点,甚至铁路不通车,也批评过外国的轮船到我们码头上没有人卸货,码头工人闹革命,误了人家的船期,得赔人家的钱这些现象。在毛泽东看来,都是不能肯定的,要纠正的。所以1975年他给邓小平提了一个要求,要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做一个关于“文革”评价的决议。他定的调子是七三开,七分肯定“文革”就够,不要求全面肯定。但他没有想到,邓小平拒绝了,不做这个决议。邓小平讲出这个理由,自己是桃花源中人,“文革”打倒的对象,不适合做这件事。这个理由也是站得住的,但明摆着,邓小平内心深处就是不愿意肯定“文革”。不要说肯定七分、五分了,三分、一分他都不愿意肯定。后来看得明白,“文革”结束后,他再复出的时候,强调彻底否定“文革’。邓小平为了这个拒绝,付出了代价,再次被打倒。但是对毛泽东来讲,那就更加失落了。

  1976年春节,毛泽东在病中看了一场电影,工作人员回忆,电影的名字叫《难忘的战斗》,我记得我小时候也看过这部电影。当毛泽东看到电影当中解放军进城,受到老百姓自发热诚欢迎镜头的时候,他放声大哭。他哭什么?我认为是触景生情,联想到他努力追求的理想状态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不光没实现,反而不如建国初,更不如建国前。他眼前的现实跟他的理想巨大的反差,让他伤感,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毛泽东在“文革”初曾经很自信,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乱了敌人,教育了人民。后来他发现,乱的不是自己吗?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招了,所以只有伤感而已。

  这反映了什么?反映1981年中央的历史决议所作的一个判断。“文革”对毛泽东个人来讲是个悲剧,他愿望是好的,方法错了。他始终认为是在反修、防修,是为了保证党不变修、国不变色。“文革”之前他看到了党内的一些阴暗面,比如说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有的人鱼肉百姓。毛泽东容不下这个,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方法错了。这些问题是要解决,但主要不是靠大批的所谓打倒、换人,而主要靠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如果监督制约跟不上,光靠换人,我想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新换上一波人可能比较收敛一些,但时间久了照样会出问题。所以我们看毛泽东的失误,恐怕就失误在这里。“文革”对毛泽东个人来讲是一个悲剧,对我们党、国家、老百姓来讲也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以上,我粗线条地勾勒了我们这20年探索的过程。这段走得很艰辛、很曲折。为什么我们中间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刚才,具体的原因讲到了,包括毛泽东主观上的原因也讲到了,在这我想有必要讲几条客观的原因。我想,都讲到,可能会更周全一点,看问题看得更明白一些。

  第一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经验。我们打仗的经验很丰富,政治斗争经验也很丰富,但是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不足的。开始我们跟着苏联学,学到1956年意识到不能学了,必须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是什么样的路?谁在短时间内能说得清楚!邓小平曾经讲过,“大跃进”时期,毛主席头脑发热,难道我们没有发热?都发热。有些错误是大家一同犯的,我想这就是缺乏经验的问题。

  第二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这一点刚才实际上讲到了,所谓四个“单一”就是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从别的角度再作一点补充。我们看当年发生过的事情,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哪一个没有发生?其实都发生了,有的甚至比我们还厉害。什么原因?就在于当年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搞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病根是一样的。

  第三条,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这一点上,我们所受的影响更多一些,更深一些。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特别的长,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又铲除了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它的经济根基,但是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决不是短时间内能消除的。应该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失误就跟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有关系。比如说个人专断家长制,当然是封建残余的影响。还有个人崇拜也跟这有关系,我们有个人崇拜的土壤,所以当年才会搞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四条,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环境。我们这20年的探索,始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环境就容易使我们产生两个方面的偏差。一个是容易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反映过度。美国要演变我们,苏联要颠覆我们,我们当然要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但是当年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容易用政治运动的办法来对付,结果一搞就扩大化了。还有,容易发生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截然对立开来的偏差,我们老要警惕资本主义复辟,但是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没搞得很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批的很多所谓资本主义的东西,其实是今天眼光当中的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第五条,普遍低下的科学文化水平。当年我们对现代化工业了解甚少,对现代技术革命更是不清楚。所以,才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比如当年的土法炼铁,跟眼界、素质有关系。

  我讲这几方面客观原因,就是想说明当年我们的失误决不仅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甚至也不仅仅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而是我们这个党、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在那个特定阶段里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所难以完全避免的失误。我觉得这么看,问题可能看得更周全一些,也看得更清楚一些。

  这段的探索肯定是没有成功,但是,没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要成就,也有积极意义。

  实践中的成就,在我看来主要是建立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具体说来,可以表现为这么四点:

  第一点,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当年特别强调要建立这样的体系,因为在他看来,我们是大国,大国就得有自己的重工业、装备工业。否则,你靠谁都靠不了,有钱也买不到。美国人不会卖给你。应该说,在毛泽东有生之年,我们这样的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也相对比较合理。1954年毛泽东说不能造的东西,很快从1956年开始就都能造了。

  第二点,“两弹一星”的突破。特别是原子弹,我们当年是在困难时期起步,独立自主地发展我们的尖端武器。陈毅元帅曾经讲过,哪怕我们穷得把裤子脱下来当掉,也得搞自己的原子弹。北京的一些顶尖科学家离开了家,到了西北戈壁滩,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了。1964年,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是了不起的成功。后来邓小平讲,没有“两弹一星”,就不会有中国真正的大国地位。

  第三点,培养了很多人才。各方面的人才都有,有的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点,还有外交上的成功。主要是中美关系的突破所导致的整个西方世界跟我们关系的改善。中美两国从抗美援朝开始激烈对抗,对抗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意识到事情有了转机。这个时候美苏争霸,而中苏到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中美两国在对付苏联问题上有了共同利益、共同语言。所以,毛泽东抓住时机,导演了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没有同我们建交的情况下,居然跑来访问。这件事震惊世界,很多西方大国纷纷跟我们建交,整个西方世界跟我们的关系根本上改善。这就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创造了前提。这些成就我认为都是实实在在的。

  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笔精神财富。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英模人物的名字。比如说王进喜,比如说焦裕禄,比如说雷锋,还比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等。这些人为我们国家民族的强盛复兴,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几年我经常有机会去大庆,大庆的铁人纪念馆去了好几次,我对王进喜的事迹可以说很熟悉,但是每次去都受感动。王进喜为了拿下大油田,为了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他讲宁愿少活20年。王进喜仅活了40几岁,应该说少活的不只20几年。对这段成就,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否则不光有违历史的真实,而且也对不住当年的这一代人,对他们也不公道。

  另外,这个时期的探索,在理论上也有积极意义。这一段探索当中取得的一些积极的理论成果,为邓小平这些领导人所继承,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了邓小平理论。再一个,邓小平等领导人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成了创立新理论、开辟新道路的契机。还有第三条更重要,那就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育了党和人民,包括教育了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现在想一想,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走出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他们总结了过去犯错误的教训,特别是“文革”的教训。大家知道,邓小平的经历很特殊,“文革“当中被打倒了两次。这样的特殊经历,在党内使他对“文革”教训的思考比谁都多,也比谁都深,我认为是大彻大悟。他后来讲过,没有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正确总结,就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如果有时间翻一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想很容易发现这个现象。那就是邓小平爱谈历史,他的很多重要的基本的论断就是这个过程中谈出来的。比如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法制也不是社会主义,这都是他的基本论断。而且这些论断用的都是否定的句式结构。针对当年的教训,说这些东西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不应该是这个样的。再后来,又总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再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怎么样。我觉得邓小平理论可以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谈出来的。几年前一位越南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起步最早?我们是1978年,越南是1986年,苏联是1985年。我就回答,就因为我们发生过一场“文化大革命”,这个所谓的大革命,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头撞了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把很多人撞醒了。所以,我们率先觉醒,率先纠正过去的错误。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来。所以,“文革”这个错误,我们看没有白犯,这个代价没有白付,换来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所以,综合来说,这一段探索虽然我们走得很不容易,走得很艰难,犯过错误,付出过代价,但是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国家的历史上、民族的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段落,这中间有成就,有教训。但是,我想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才不会发生苛求于前人的问题,才不会发生割断历史的问题。

  这是我对这段探索的一些理解、感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