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追寻历史足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前后

2011年06月24日 16:3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凝固的石库门会说话,它将如何讲述90年前那波澜壮阔的历史?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距离上海开埠78年,距离辛亥革命10年,距离五四运动2年……青砖黛瓦的石库门建筑与海纳百川的远东大都市上海,一同见证了浩浩荡荡的红色巨流。

  今天,回首往事,历史必将铭记这样一些历尽百年沧桑的上海地标:《新青年》编辑部、新老渔阳里、望志路、辅德里……

  环龙路·1920

  这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旧式石库门住宅,几乎还是早年的模样。这建筑始建于1912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门楣边有一块镌刻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字样的铭牌,其上还有一块更小的铭牌,上面刻着“陈独秀曾在此居住”。

  1920年春,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

  对于陈独秀而言,这是极其繁忙的一年。这年新春,他从北方迁居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转移到上海。这一年他大部分的光阴都在这座石库门里度过,有时纵论时事,有时谋划劳工运动,并对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运筹帷幄。

  当年,这里的门牌号是上海环龙路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坐北朝南的石库门寓所,看上去与周边建筑极其相似,并无特别之处。

  楼上厢房为陈独秀夫妇的卧室,统楼为书房,楼下客堂用于会客。堂上还挂有小黑板,上面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而一楼一侧的厢房就是《新青年》编辑部。

  仅1920年一年,这幢石库门寓所就迎来维经斯基、毛泽东等人。

  有人回忆,石库门的天井里时常回旋着陈独秀与青年共产主义者们慷慨激昂的论辩声。

  在狭小的书斋中,陈独秀先后发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后称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在此办公。同是这一年,《新青年》在此完成了向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的转型,《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等与中共创建密切关联的刊物在此问世。陈独秀还在此校对了陈望道翻译并送至上海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这间石库门寓所,距离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点约2公里。只是,当一大召开时,陈独秀不在上海,而在广州。

  1920年12月末,陈独秀即启程赴广东履职,1921年9月才再次回到上海,继续居住在老渔阳里。而此时这间寓所已直接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的所在地。直至1922年8月,陈独秀第二次遭租界巡捕房拘捕,党中央的办公地才正式转移。

  今夕何夕渔阳里

  这是一段极陡的红漆楼梯,一直通往石库门建筑的二层,颇有几分神秘。人若想行得又快又稳,几乎整个躯干都要紧贴着楼梯。

  90年前,这里是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与环龙路老渔阳里只有一道铁门之隔。新渔阳里6号挂着一块魏碑体书法铭牌“外国语学社”。今天,人们知道这里原来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的发祥地,也就是中共最早培养年轻后备力量的所在地。

  1920年秋,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

  1920年秋的某一天,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登出了一则外国语学社添招新班的广告。“有志学习外语者请速向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

  “外国语学社”这个看似很洋气的名号,实则只是一个掩护。这一年秋天,学社里的学生最多时达到五六十人,其中就有来自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的刘少奇。那一年他22岁。

  刚到上海时,刘少奇就住在新渔阳里6号的二楼,每天要在极陡的楼梯上下多次。每天一下楼,即走进课堂,在这里他聆听陈望道讲解最新译成的《共产党宣言》,并一字一句从俄语入门学起。一上楼就是宿舍,他与许多同学挤在一起过集体生活。有人睡棕棚床,有人睡板床,还有人索性打地铺。

  有人回忆,当时的刘少奇衣着朴素,从不随便聊天,也不和别人开玩笑,尽管是来自外地,但几乎从不随便上街观光游玩,而是一心扑在学习和参与组织工人运动上。

  在渔阳里学习生活了8个月后,刘少奇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启程赴俄辗转来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0年,与刘少奇相继进入外国语学社的还有16岁的任弼时、17岁的萧劲光、18岁的罗亦农、22岁的张太雷……

  除了陈望道,外国语学社师资班底也是名人云集。校长杨明斋、日语老师李汉俊。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也曾在此担任俄语老师。

  1921年春,从新渔阳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团主要领导者和学生骨干相继前往苏俄。4月末,距中共一大召开还有2个多月,外国语学社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从此活动受到监视。8月,外国语学社宣告停课。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迁址上海大沽路,新渔阳里从此沉寂下来。

  今天新渔阳里6号已辟为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当年刘少奇等人学习、生活的场所,根据外国语学社部分老学员的回忆进行还原。这里还保存着刘少奇的团员调查表等珍贵文物。

  对于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言,富有传奇色彩的渔阳里,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从望志路到辅德里

  这依然是一处旧式石库门建筑,门楣上的砖雕横批是四个斑驳的字——“腾蛟起凤”。始建于1915年的老宅,当年的门牌号是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时隔近一个世纪,今天这里已成为上海延安路高架与南北高架交汇处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石库门建筑群,门牌已换成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但“辅德里”三个字始终未变。这里是中共二大的召开地,也是党培养女干部的第一所学校--平民女校的所在地。

  1922年夏,上海,辅德里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举行。当年,从望志路106号向北走过四个十字路口,就是洋泾浜(今延安路),再向西行不久就可以来到辅德里。在中共一大闭幕后的第二年,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辅德里召开,此时全国的党员已从一大时的53名,增至195名。

  刻着“腾蛟起凤”四个字的乌漆大门内,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和夫人王会悟的寓所。楼上是主人的书房兼卧室,楼下是会客室,也就是二大召开地点。

  从望志路到辅德里,从党的诞生地到党章的诞生地,时空再一次在上海这座远东大都市交汇。

  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初步阐明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宣言结尾处还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在一大到二大的一年间,陈独秀从广州回沪,着手筹备二大。二大的出席代表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代表和参加远东会议后回国的部分代表等。他们中包括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由于历史久远,至今仍有一位代表无法确认究竟是谁。

  李达自一大后担任中央局宣传主任,中央局的文件也由他保管。他还在寓所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下方,安放了一台小型印刷机,创建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当时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小册子从这里源源不断输送到上海工人运动的第一线。

  二大吸取了一大的经验,会议期间多次变更地点,辅德里是后来明确找到的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地。

  在辅德里内,与二大会址紧邻的对门街坊,就是平民女校的所在。学校由陈独秀、李达等发起。1922年2月正式开学时,校内设有语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课程,这里曾走出了王剑虹、丁玲、钱希钧等后来颇具知名度的女学生。

  2011年春,上海,辅德里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课外辅导老师蒋敏带领20多个孩子,在这里开展关于中共建党历史的一次“小记者寻访活动”。

  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里,对于当年与会12人中最后一名尚未确定的代表,以空白照片方式进行陈列,孩子们对这位“无名氏”很好奇。蒋敏说:“我就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幸福是无数这样不知名的烈士换来的。”

  历史的洪流跨过了21世纪的门槛,仍在不断续写辉煌。

  当今天的人们有心回望过往,还会发现一个巧合--一大会址所在的原望志路106号,同时也被称为树德里,从“树德”到“辅德”,象征着一种传承。而新渔阳里也有一个别名叫“铭德里”。

  一个“德”字,串起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前后的足迹,即使是在90年后的今天,依然留给后人无限遐想。(记者 许晓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