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女儿追忆父亲陈昌:曾帮毛主席张罗婚事(组图)

2011年06月26日 10:3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女儿追忆父亲陈昌:曾帮毛主席张罗婚事(组图)
陈昌烈士墓。墓碑系宋任穷题写。记者 周亦楣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追忆录

  讲述人:陈昌女儿陈文新

  我父亲1911年考入湖南一师,而毛主席是1914年入校的。他们同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两人关系很好,朝夕相处,分别后常有书信往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17年暑假时,毛主席曾经在我们家住了好一段时间,当时父亲日日陪他深入农村,考察农民运动。

  毛主席一师毕业后在一师附小当主事,父亲便回到一师附小教书。当时4位教师同住在长沙天鹅塘青山祠,毛主席提议大家可以一起组建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吃饭,并委托我母亲管理四家的饮食。当时四家相处得非常好,我母亲也姓毛,比主席大半岁,毛主席便认了我母亲做姐姐。当时我的大姐已经四岁,她称主席为“舅舅”。

  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时,我父母帮着张罗,尤其是我母亲,她把自己结婚时的纪念品用来帮主席布置新房。在青山祠请了两桌客人,主席的婚姻大事就定了。

  我第一次见毛主席是在武汉大学读书时,1951年我毕业前夕在北京农科院实习,母亲委托我代她看望主席。我给主席写了信,主席派秘书接我到中南海。主席提到我父亲牺牲时说,“你父亲是个好同志。”

  那次会面,我和主席共处了好几个钟头,主席还为我题了“努力学习”几个字。

  第二次见到主席是1953年大学毕业后,我考取了留苏预备班,写信告诉主席。主席派他的私人医生邀请我去家中做客。当时主席指着我笑着告诉其他孩子,她是武汉大学学农的,你们长大了也要学农。

  这句话成了我一直以来努力奋斗的动力。

  陈昌:“雄辩部长”专铲不平

  【人物志】陈昌

  湖南浏阳人,生于1894年,卒于1930年,是毛泽东的挚友和早期革命活动的助手,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擅雄辩,曾面对湘江大声练习演讲;

  他,舌战军阀说客,说服贺龙率兵北伐,奔赴刑场也不忘演讲革命道理;

  他,是毛泽东的挚友和早期革命活动的助手,被评价为“是个好同志”;

  他,是陈昌。

  1918年,新民学社的进步青年陈昌想到日本留学。他的校友、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李维汉、张昆弟已决定赴法国勤工俭学。

  陈昌找毛泽东商量,毛泽东表示,国内的工作需要陈昌,希望他留下,以学校为阵地,为革命培养人才。

  为了说服陈昌,毛泽东还致信蔡和森,让他出面帮忙。

  最终,陈昌放弃了出国的念头,留在湖南教书育人,并成为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有力助手。

  陈昌,又名章甫,原籍湖南浏阳,生于广西梧州。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雄辩和演讲是陈昌的特长。他深入浅出,在学生中传递爱国思想和马列主义;他舌战军阀说客,说服贺龙率兵北伐;奔赴刑场时,他也不忘演讲革命道理,振臂高呼革命口号。

  解放后,毛泽东两次接见了陈昌女儿陈文新,评价陈昌“是个好同志”。

  从“独善”到“有责”

  1911年夏,17岁的陈昌考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后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因家境拮据,陈昌奋发读书,自朝至昃,未尝释卷。他勉励自己:人不能天生聪明也,发愤就是聪明。人一知之,吾十可知也,人十知之,吾百可知也。

  陈昌比毛泽东早三年入学,两人一经相识,相交甚好。教历史的黎锦熙先生曾评价陈昌与毛泽东“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校期间,陈昌与毛泽东、张昆弟组织了一个哲学小组,专门研究《新青年》上提出的新思想。

  1915年,陈昌毕业后到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教。

  这年,毛泽东有了组织团体、联合更多进步青年的想法,陈昌是他的支持者。

  对外发出的《征友启事》上,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希望与有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的志士文人交朋友,留下的通信地址是“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

  一位女校校长收到启事后,以为是到女校找女生谈恋爱,便找到陈昌。陈昌再三解释,“二十八画生”是一位品学兼优,志向远大的青年,那位校长才放心而去。

  但这种交友方式并不理想。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应征者只有三个半人,寻求志同道合者的计划被迫搁浅。

  此时的陈昌因袁世凯篡夺帝位,进一步陷入苦闷。他在日记中,悲观地将1915年的农历除夕之日称为“民国四年之末日,或谓共和之末日。”

  次日,正月初一,陈昌写下誓言“处乱世,贵独善其身”。

  闻讯后,毛泽东写了数封信勉励他,还寄送了数本《中华杂志》、《时事痛言》。陈昌读罢甚感,“少去其萎靡之气,故人贵有师友也。”

  三个月后的5月1日,22岁的陈昌便在《追述感时》诗中高唱“兴邦洒耻属吾曹、爱国头颅等弁毛”。

  陈昌还决定,在教学之余,立志习武。他写信告诉毛泽东:“弟日夜奋张空拳,摩挲武器,良以百重有待武功之驱逐也。虽属九牛一毛,敢荒匹夫之责?”

  放弃留洋帮助挚友

  1918年4月,酝酿多时的新民学会正式成立,陈昌是“干事”之一。学会成立当天,罗章龙赋诗:“济济新民会,风云一代英。”

  学会成立伊始,北京教育界人士就发起了勤工俭学运动。新民学会中的蔡和森、李维汉、张昆弟等人相继去了法国,还有些成员去了日本。

  陈昌也想去日本留学,他将自己的意愿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认为,学会的巩固与发展需要陈昌,希望他留在长沙。毛泽东还写信给赴法留学的蔡和森,与之商议。

  蔡和森赞同毛泽东的想法。他在给毛泽东的回信中表示,培养和造就人才是学会的长久之计,他建议陈昌应当毅然决然,留下教书,“可帮办会务,为学会立其基础。”

  陈昌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放弃了留洋的念头,继续做地理老师,并把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授课时,陈昌把地理知识与当下时局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中国是如何被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瓜分的。在自编的教材中,他呼吁学生:尚志沙场,誓图恢复,山河依旧,不难一一收回,庶可以绍祖先之丕烈,洗百年之奇耻也。

  1920年,陈昌加入长沙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阅读了大量介绍十月革命的书籍。

  这些思想也被他带到了课堂上。一次在课上讲到上海时,陈昌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劳动人民的地狱。接着,他把地球仪转到莫斯科方向,说现在世界上最光明的地方就是莫斯科,然后便给学生讲述十月革命的情况。

  这年秋天,受毛泽东委派,陈昌回到浏阳,开办浏西文化书社。除了推销各种进步书刊,陈昌还自己刻印进步书刊上的好文章,免费送给贫苦知识分子阅读。毛泽东知道后,肯定了书社的成绩,特地送给书社一副梨木刻字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