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特写:上海的“七一”之晨

2011年07月01日 17: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7月1日电 题:上海的“七一”之晨

  中新社记者

  90年前的那个早晨,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共创始者们,或许不及朝着黄浦江对岸的荒郊野地作一番仔细打量,就匆忙汇集到望志路参加一大。而90年后的浦东,摩天楼群已拔地而起,与浦西的历史建筑群遥相呼应。

  上班时分,有“东方曼哈顿”之谓的陆家咀金融区繁忙如常。从地铁站进进出出的白领们,目光在一列营造节庆氛围的“红色列车”上流连。对于今早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重视人才的观点,在陆家咀上班的白领潘成对记者这样感叹:从业环境越来越好,是陆家咀能够不断吸引人才聚集的重要原因。

  报纸发烧友收集特刊

  晨雾渐散,路边的书报亭纷纷开张,散发墨香的“时鲜”报纸摆放开来,迎候络绎不绝的上班族。与往日不同的是,当地报纸纷纷出版了套红特刊。

  《解放日报》推出“红色起点”特刊,《文汇报》建党特刊的8个版面推出大量纪念文字与珍贵文献照片,上海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早间报纸《新闻晨报》和《东方早报》亦分别推出“海上升红日”和“中国村支书”特刊。许多报纸收藏“发烧友”早早在书报亭前守候,开门后“每张报纸来一份”,唯恐遗漏历史的纪录。有的报亭不到8点早报就告售罄。

  一大会址参观者众多

  而当天上海的“高光点”,则无疑当属坐落在兴业路上的那幢经典石库门“红色老屋”——李汉俊兄弟的昔日寓所。90年前的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成就“开天辟地”大业的“红色起点”。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早便游客攒动,已在此供职数十年的馆长倪兴祥忙得不可开交,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早上8时许,纪念馆前的等候队伍已十分壮观。排在第一个的施老伯自称5点半就到了,成为7月1日到这里的第一个参观者,是他执着的心愿。

  静静等候的人群中不乏从外地赶来者,来自南京的一对中年夫妇告诉记者,早就听说一大会址修缮完毕,特意选在今天来参观。更有不少年轻情侣加入等候行列,男生小朱和女朋友就是其中一对。小朱说,今日特地和女友请假前来感受不一样的氛围。

  上海续开风气之先

  沪上党史专家关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并予解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严爱云认为: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路,正符合胡锦涛强调的改革创新观点,上海应将改革创新的精神融入今后的发展实践。上海市中共党史协会副会长唐莲英教授感叹,胡锦涛总书记以朴实的话语道出党群关系的真谛,令人印象深刻。

  1日清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人流涌动。横空出世的京沪高铁30日下午从这里首班始发北京。今天首日满图运行的京沪高铁满载乘客再次出发。站台上,两名华东师大的女学生在等候9点10分发车的高铁去天津旅游。她们明白这是一个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日子,正如候车大厅的巨型液晶显示屏上,不时插播中共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照片。

  但她们或许不会去作历史学者式的对比:她们正在利用的这个“巨无霸”式的交通枢纽,其每日客流吞吐量竟可达100多万;而在中共建党的那个年头,这座城市的总人口也才200多万。(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