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多地进行区划调整 公职人员安置成最大压力

2011年07月05日 02:0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并区时代来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凤桃|北京报道

  这是一个城市的电子地图,上面布满了五彩斑斓的色块:卢湾、黄浦、崇文、宣武、南汇……有的名字蕴含历史遗韵、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方便适用、有的还带着生僻字。它们会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被写下、提起和说出,如空气般寻常。

  突然有一天,当这些名字消失时,一座城市在改变,一段历史在悄悄改写,一个新的征程开始起航。那么,新的城区能否承载这些失去和改变,承载这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2011年7月1日,北京市原东城和崇文区、原西城和宣武区已经并区整整一年。之前的6月8日,上海又传来“并区”的消息,撤销卢湾区和黄浦区,建设新的黄浦区。

  一些上海网友聚集在宽带山社区上,深情写下“如果在卢湾遇见你”的诗句,希望留下关于卢湾的美好记忆。要知道,合并之后,“卢湾”这个见证上海繁华和优雅的名称会从很多个户口本、街头招牌和电波信号上消失。

  纵然有再多的不舍,崇文、宣武、卢湾终将成为过去。随着城市的发展,像卢湾这样从地图区划名称中消失的名称还有很多。两年前,上海浦东新区与南汇合并,从此,南汇区成为历史书中的记载;五年前,哈尔滨市香坊区与动力区合并,动力区暂时放下了寓意三大动力企业发源地的称谓,走向了新区。

  “区划调整”,这是城市发展中的必然,它如同历史的碎片,拼接起,便成了一座城生长发育的轨迹。放大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星罗棋布的街道、正在扩建的商场、即将改造的图书馆、正在扩容的学校、正在招商的工业区……这里有百千万的民众,数千家的企业,他们的现在或未来,都与“并区”相关。

  这是一个城市的大事件,与其说关乎百万民众和企业,不如说关乎一个城市的战略思维和与时俱进的能力。

  “各取所需”的姻缘

  对于首都北京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心城区的两区合并还是头一遭。

  新区划意味两区财政上统一,说白了,两家的钱放在一个袋子里花。如果像原西城区和宣武区、原东城区和崇文区一样,富人家的姑娘与穷人家的小伙儿联姻,什么才能说服彼此?

  “每次走过菜市口附近的那些低矮民房,我都在感慨,当看到奥运村建得那么漂亮,CBD高楼林立,这里什么时候能够跟上首都的步伐,不再像‘贫民区’?”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老肖每天上班都要经过宣武区。有些老社区低矮破落,为了不影响美观,有的街区用一堵仿古的墙壁遮住过往人们的视线。

  而在西城,赫赫有名的金融街,聚集着近百家跨国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里上班的人们西装革履、谈吐优雅,带着国际化的精英范儿。金融街是原西城区财政来源的钱罐子,每年带来上千亿元人民币的税收。

  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打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口号,然而,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东富西贵、南穷北贱”的历史分割依然在中心城区留下不协调的印记。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三十多年来,即使城南那些常年坐在胡同口晒太阳的老人家,也觉得身边的变化太慢了。

  “合并”对破旧的老街区来说,是搭上了北城的现代化“列车”,对于发达城区来说,也并非在无私分享发展的蛋糕。

  北京金融街的高楼已经鳞次栉比,但依然有很多企业要求入驻,而现有的机构也需要扩充经营和办公空间,金融街亟待扩容。

  而在首都核心区域,毗邻金融街的宣武区有成片尚未开发和改造的老城区,这在首都核心区域已绝无仅有。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一句话概括了“并区”的缘由——“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的制约,促进北部的优势资源向南部辐射延伸,实现整体提升、联动发展,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水平”。

  在上海,南汇对浦东的利好,也是如此。对于南汇并入,浦东新区将这称为“第二次创业”。如果说,土地就可以带来发展空间的话,浦东的发展空间就此扩大了一倍多。在与浦东新区的一位工作人员交流中,她激动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合并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空间的拓展,而是一种新的能量的迸发。

  并区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各区都能根据自己特征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滨海新区区政府对塘沽、汉沽、大港的产业进行分工,实现优势互补;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整合中获得了土地,大兴区获得了就业和税收。在“并区”中,利益分割上无法完全的均等,一方的妥协,需要的是远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