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羊城晚报:正视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时不我待

2011年07月07日 15:1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作出了清醒和精彩的论断。他强调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毫无疑问,这一论断必将成为今后我们如何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

  今天,我国已是全球第二的经济体,人均收入早就昂首步入中等发展发达国家行列。我们在欢欣鼓舞之际却猛然惊觉:世界上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即是说,在这一阶段,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经济和社会都受到严峻的考验。作为后发国家的我们如何避免踩入“陷阱”,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必须承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成就中,社会建设是一条“短板”。教育、医疗、社保、公共卫生等民生领域依然有相当多欠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危及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既是当前社会建设的迫切任务所在,也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社会愿景所在。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片面的政绩观和“唯GDP”的发展观,在一些地方和基层仍然“阴魂未散”,百姓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群众诉求成为“沉没的声音”,政府“无形资产”逐渐流失……其间所暴露出来的,执政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所有这些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也正因此,自4月份以来,《人民日报》就如何认识当前社会心态和如何回应社会关切问题,先后发表了9篇评论,告诫为政者要“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在处理热点问题中,不应只重公关而需解决问题,更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等。

  所有的这些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成为我们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体制障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无论是打捞“沉没的声音”,还是解决民生“短板”,抑或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进行收入分配改革,都无一例外需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正视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时不我待。据7月4日报载,刚刚出台的《广东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提出:对损害群众利益“零容忍”,提出支持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群众参与率的考核评价;努力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信访大厅”。“意见”所透出的精神,正是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正是直面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先行先试的广东,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又开始新的改革征程。阳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