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甘露频降润高原——60年来西藏第一产业发展综述

2011年07月08日 14:12 来源:西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用汗水和智慧,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农牧业发展路子,西藏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广大农牧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特殊优惠政策润泽雪域大地——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牧区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西藏发展,先后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政策上向我区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给予重大倾斜。

  1959年,党领导西藏广大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广大农牧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是西藏历史变革中一个划时代的转变。

  1980年,对于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来说,是一个幸运年。这一年,中央根据我区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对我区农牧民生产经营活动免征一切税收的决定,使我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免征农业税的地区,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我区大胆深化改革,实行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让农牧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上世纪80年代初,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开始在全县推行土地承包,农民格来和其他几户村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仅1年时间,他们承包的45亩农田产粮19125公斤,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今回忆起来,格来仍心潮澎湃:“那时,党和政府为了鼓励农民搞土地承包,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们正是靠这些政策先富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出台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发出的信号更加明确、直接和有力。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自治区农牧厅办公室调研员林木说:“数字,最能客观反映我区农牧业发展的划时代巨变。 2010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92万吨,连续12年保持在90万吨以上,比1951年增长了6倍;全区肉、奶产量分别达到26.69万吨和30.28万吨,比有统计记载的1978年分别增长4.7倍和2.2倍。”

  科技种子播撒雪域大地——农牧业科技发展不断加快,农牧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和平解放前,西藏95%的生产资料被三大领主占有,农牧业生产是以手撒种、脚踩场为主,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农牧业发展非常缓慢。据资料记载,1951年,我区粮食平均亩产仅有79公斤。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区广大农牧区迎来了大批内地援藏科技工作者,他们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带进高原,传给农牧民群众。从此,我区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区农牧业坚持以良种推广应用为龙头,突出实施了种养业良种工程、农机化工程、沃土工程、肉食工程、乳品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等农牧业科技项目,引导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批先进的农牧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大面积推行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新的科技推广方式,各项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和综合配套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数字来印证,到2010年,我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0%。全区累计制定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地方标准11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7个,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128个。” 林木说。

  蔡公堂乡是拉萨市城关区最大的农业乡,该乡白定村村民次旦平措告诉记者,这几年农活是越干越有劲。“现在,我们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农机具,工作效率和粮食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省下很多劳动力去从事副业,收入也就提高了。我们家现在年平均收入有3万多元,和几年前相比高了5倍多。”

  随着农牧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区农牧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在农牧区深入开展“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等工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群众运用科技发展生产的能力,提高了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技能,使大批农牧民向科技能人、经纪人、企业家转化。据统计,仅2010年,全区就培训农牧民约12万人次。2010年,全区农牧民实现劳务收入13.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95.7%。

  雪域大地叩开小康之门——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任何一个人,只要走进祖祖辈辈生活在堆龙德庆县羊达乡通嘎村村民阿奴的家时,都会大吃一惊:大平板电视、宽屏显示器的台式电脑、涂金描银的藏式组合柜、防滑瓷砖地板…… 和平解放6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改善农牧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政策措施,包括阿奴在内的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从中获益。

  和平解放以来,我们党始终致力于发展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作为农牧业、农牧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计划围绕增收制定,一切工作围绕增收展开,采取“政策增收”、“投入增收”、“产业增收”、“转业增收”、“改革增收”等多项措施,有力地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牧民增收新格局。

  从2002年开始,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到2010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4000元大关。由于农牧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照相机、电话等现代家用电器开始在广大农家牧户普及。

  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抓住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的有利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基本建设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出由政府组织开始向市场运作与行政推动并举转变,由直接输出开始向先培训后输出转变的新格局。同时,通过农家乐、牧家乐、休闲林卡、民俗村建设等多种形式,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带动和促进了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农畜土特产品的销售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全区多种经营工作开始从自发型向组织型、从分散型向聚集型、从单一型向综合型、从零星型向规模型发展。到2010年,全区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45亿元。

  林木说:“此外,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催生了农牧业经营新机制,带动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全区已形成了农畜产品专业协会型、股份合作型和中介组织与能力带动型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5家,入社农户达31593户,适度规模经营、产加销一体化等现代农牧业经营模式开始出现,有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甘露频降润高原。60年,高原大地上创造了六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如今,全区广大农牧民群众正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继续前进的步伐,耕耘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巴桑次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