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堆谐王子”大索朗:幸福路上响起“踢踏”声

2011年07月15日 08:5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他们身着黑白相间的藏袍,手中的六弦琴悦耳动听,脚下的“踢踏”声与琴声互相呼应。在他们动情的表演中,舞台幻化成草原,幕布映出高原的蓝天。一曲跳完,观众们纷纷叫好,全场掌声雷动。

  这是“堆谐王子”大索朗和西藏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演员,在大型歌舞《西藏印象——幸福在路上》里跳“堆谐”的一个场景。“堆”在藏语里是“上”的意思,“谐”意为歌舞,‘堆谐’即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歌舞,是以扎木念琴(六弦琴)为伴奏,进行说唱和踢踏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

  拉孜县被誉为“堆谐”艺术之乡,农牧民“只要有脚就能跳舞,只要有嘴就能唱歌,只要有手就能弹六弦琴”。在2005年以前,大索朗只是拉孜县曲玛乡藏洛村一名爱好“堆谐”的代课老师。现在,大索朗和拉孜县农民艺术团的艺人已经把“堆谐”跳入中国民族艺术殿堂,还将这种原生态的藏族民间传统歌舞带到北京和沿海各地,他自己也被人尊称为“堆谐王子”。

  “现在,‘堆谐’登上了民族艺术的大雅之堂,在全国有了名声,喜欢的人也越来越多。”谈起“堆谐”艺术这些年的发展,45岁的大索朗颇有感慨。他自幼爱好跳舞,十二三岁就跟村里人学习“堆谐”,熟练掌握了“恰普袖”(行礼)、“定杂”(用脚后跟踏地)、“甲西屯觉”(后退前落步)等一些极具技巧性的动作。16岁时,他已熟练掌握“堆谐”的弹、跳、唱整套动作。

  1982年起,大索朗开始在藏历年、望果节等节日里给村民们表演“堆谐”,多年来演遍了曲玛乡的村村寨寨,也见证了“堆谐”艺术的发展。2005年,听说要组建农民艺术团的消息后,39岁的大索朗积极报名参加,年龄偏大的他以激情演出感染了所有人,成为艺术团的一名农民演员。

  随后,大索朗和一批土生土长的拉孜农民把“堆谐”歌舞跳到了拉萨,跳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堆谐”这一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原生态藏族民间艺术逐渐闻名于世。2006年9月5日,艺术团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07年,农民艺术团先后到北京、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

  “堆谐”不仅名声在外,还成为大索朗和许多拉孜农民的谋生手艺。据统计,仅从2005年11月到2006年10月,逾三分之一跳“堆谐”的农牧民演员年净收入超过1.5万元。“现在大索朗带着我和其他10多名乡亲在拉萨表演‘堆谐’,一个月工资2600多元,这比在家里种青稞高出好多倍。”农民艺术团的普布扎西说。

  更令大索朗高兴的是,2008年,拉孜“堆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堆谐”正由自娱性演出活动发展成政府重点扶持、企业组织管理、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开拓思路的商业性舞台表演艺术。 

  “‘堆谐’能有今天的发展,全靠政府支持,特别是为我们藏族农民成立艺术团,保护和传承了这门艺术。”大索朗说,“2006年到北京演出时,演员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我们含着眼泪唱了国歌。”记者 吉哲鹏 黎华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