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钱江晚报:“三公”细化,为何不学审计署

2011年07月15日 14:0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华社报道,截至13日,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审计署、文化部、民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其他九成部门却至今不见动静。报道认为,“三公经费”公开的信息就应像审计署这样,呈现更多翔实数据,让老百姓看得明白。

  审计署可谓独领风骚。如对“因公出国”花费,除了617万的总数,还开列了“69团组368人次”的详情。这意味着,审计署的人均出国花费约为1.677万元。在“公车”经费方面,数据则更为详尽精确。车辆购置支出115万元,新购轿车2辆(每辆25万元)、小型客车1辆(每辆27万元)、越野车1辆(每辆38万元)。车辆运行维护支出1114.65万元,来自审计署及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的206辆公车,平均车运行维护费5.41万元。而对于“公务接待”经费,详细程度同样远超其他部门。其中,涉外接待支出140万,用于24个国外团组的139人次,人均约1万元等等。

  当然审计署统计这些数据是本部门的独门绝技,本应该出手不凡。而审计署的重要职责也是推动预算透明化,制约权力滥用。因此即使从“正人先正己”角度来说,审计署也应当先当表率。否则就会落下口实。于情于理,审计署都应该勇当尖刀连。

  但是问题是,审计署这个标杆人物出列后,后发布的文化部和民政部却没有跟进,尖刀连很可能沦为独行侠。“有点糙”的数据,不得不让公众感到“有点堵”。这让我想起前国足主教练米卢的口头禅——态度决定一切。众多部门既然都已经严格统计过了“三公经费”,具体的“小数字”是心知肚明的。不是手里没有一本账,更大的可能是不愿意晒出这本账。

  例如前几天教育部一开始公布的三公经费没有实现“零增长”,反而是“正增长”13万多,引发公众诸多质疑。教育部随后无奈辟谣称,近年来三公实际开支是逐年递减的。2010年 “三公经费”预算为2513.6万元,但实际开支节省了17.48万元。因此,2011预算其实还比2010年减少了4万元。这一误会恰恰是因为教育部此前的报告只有几个“孤零零”的数字,没有任何细节和说明。

  正如新华社所说,与审计署相比,目前已经公布的一些部门的“三公经费”数字,很难让公众判断出这些消费是否合规合理,支出项目也没有解释说明。学学审计署,真的很难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