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见证西藏和平解放60年巨变 百姓生活更幸福

2011年07月15日 14:18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和平解放60年,一串串数字、一张张图片在印证西藏的巨变,在西藏生活的各行各业百姓,与西藏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更在见证西藏巨变。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已成历史

  连日来,在雪域高原驰行,首次进藏的记者们感叹着平整宽阔的沥青路引领车辆急速穿行,无法体会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路况。26岁的年轻司机扎西对其中的“变化”却有说不完的话,生性开朗的他开玩笑地说,“以前西藏流传着‘司机的屁股最硬’一说。因为以前都是“搓板路”,司机常年在路上颠簸,把屁股的皮都磨硬了。”这名已有8年驾龄的藏族小伙说起自己刚开始开车时仍记忆犹新,“第一次远途运输,路太颠,把车轱辘给颠掉了,只能让经过的车给家里捎信,我就吃车上带的糌粑,在路上等了8天哥哥才赶到。”如今,扎西开着车,放着藏语流行歌曲,边开车边跟着音乐哼唱,“我得唱歌,路太好了,容易犯困。”

  据最新发布的《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显示,西藏从和平解放前没有一条公路,到现在已初步建立起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西藏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并已初步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干线,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和平机场为支线的机场布局,开通了22条国际国内航线。

  道路的巨大改善,航线的开通,不仅给当地民众带来方便,也给相隔两地的亲人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他们的相聚不再遥远。

  7月1日,成都-拉萨-阿里首航。飞机上,记者的邻座是两位年轻的妈妈,怀抱幼儿的她们在一起攀谈:“幸亏去阿里有飞机了,要不然他爸不知何时才能见孩子一面。”以前,从拉萨去阿里,路上至少要颠簸四五天,如今一个半小时就到了。

  援藏:生命中一道亮丽的彩虹

  在西藏,活跃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援藏干部。他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辞别妻儿老小却把这段经历视为一辈子的珍宝。

  李军为第六批辽源援藏干部,2010年6月27日,来到日喀则地区萨嘎县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初入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的萨嘎县,头两个月,就因为高原反应,体重骤降了十多斤,经常鼻血直流。“坦诚地讲,如果我不来援藏,在家乡也有很好的发展,但我总觉得在平凡的生命中,应该多做点事,援藏生活将成为我生命中一道亮丽的彩虹。”

  援藏一年来,经过前期的调研,他与同期援藏伙伴适时制定规划,给萨嘎县带来了党政服务中心用房、太阳能光伏电站、行政村建设、农牧民家电家具下乡等8个项目,现均已立项批复,计划总投资1900多万元。

  “奉献的同时也在收获。我们收获了难得的人生经历,磨炼了意志品质,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在奉献中提高和升华了自己。”李军说,他从当地藏民身上学到了很多。

  像李军这样的援藏者,还有很多。据统计,1994年~201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6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4393个,总投资133亿元,共选派4742名优秀干部支援西藏。他们为西藏的建设添砖加瓦,把自己的满腔热忱洒在了这片神圣而纯净的雪域高原。

  她们的梦想在这里绽放

  “回顾60年的亲身经历,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欣欣向荣的新西藏,更没有今天的我。”73岁的娜喜满怀深情地说,这位曾经的十八军藏族女战士依然精神矍铄。

  “我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在旧社会,父母实在没法养活我,把我送进了所谓的‘孤儿院’,在那里我不但起早贪黑在地里干活,还经常挨打受骂。”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娜喜老人住着藏式别墅,“我的房子比以前贵族住的房子还要好。”每天晚上,她都准时收看新闻,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国家大事。

  旧西藏法典规定,“勿予妇女议论国事之权”,这种状况在新西藏已不再存在。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方面体制不断健全,西藏妇女的生存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了解,现在西藏的妇女干部人数占到了全区干部总数的20%左右,并涌现了大批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女医生、女法官。

  美丽的雪域高原、欣欣向荣的西藏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同胞到这里发展,寻找自己的梦想——

  就因为偶然间看到一张蓝天白云的照片,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巨大的气候差异,大学毕业后毅然踏上了这片雪域高原——中国西藏网记者饶春艳,我们此行采访的“同行”,采访起来风风火火的“85后”,让人不得不注意,走近她,又不得不钦佩。

  她说,在西藏生活,不会感到孤单,不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一次在拉萨近郊的乡村学车,一对陌生的藏族夫妇招呼春艳去他们家做客,拿出他们家最好吃的零食,教她如何捏糌粑团。

  “这里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我很喜欢朴实的藏族同胞。”

  “你留在这里,到现在还是因为那张蓝天白云的照片吗?”记者问。

  “不,因为这里是西藏。”她答。(记者 高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