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总设计师:“蛟龙”因资料方案欠缺 边设计边试验

2011年07月27日 11:3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蛟龙”出生记

  ——访“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随着“蛟龙”下潜挑战5000米深度的成功,“蛟龙”背后的研制者也“浮出水面”,让我们走近他们,走近那些为中国海洋实现强国梦默默奉献的人们。

  作为潜水器总设计师,不能亲眼看着自己研制的产品上浮下潜,就犹如一个母亲不能分享孩子的每个成长瞬间一样,多少有些遗憾和无奈。的确,作为“蛟龙”号的总设计师,75岁的中船重工702所设计师徐芑南很遗憾也很无奈。“蛟龙”号是他晚年才主持研发的产品,也可能是此生最后一个作品,但是,他那颗带病的心脏已不允许他再到大洋远航。他只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每天接收船上的同事们电子邮件的信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陪伴着倾尽心力的“蛟龙”号。

  一生为了深海探测不留遗憾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是人类对陌生世界的无限遐想。不过,千米以下的大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五彩斑斓,而是漆黑一片,而且水压极强,到了5000米海底的水压,就相当于一个手掌大面积要托起5辆10吨的卡车重量,其科研和探测难度可想而知。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苏联等国家就开始向大洋深处进发,先后发展了三种类型潜水器来配合完成水下科研和工程任务:一是有缆水下机器人(ROV),可长时间在水下定点作业;二是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AUV),可实施长距离、大范围的搜索和控测、并实时传输信息;第三种就是载人潜水器(HOV),能使人亲临现场进行观察和作业,具有极强的精细作业能力。

  徐芑南很幸运,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50多年都在从事水下运载器设计工作;徐芑南又有点遗憾,毕竟第三项任务还悬而未决。“我们国家要从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必然要发展载人的大深度潜水器。”

  2002年6月,经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同意、大洋协会任命徐芑南为“蛟龙”号总设计师。尽管家人担心他高血压、心脏病随时可复发而坚决反对,但接到回国主持“蛟龙”号设计的邀请后,徐芑南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

  世界第六艘深海载人潜水器

  “当今世界只有五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2002年,中国开始研制的‘蛟龙’号是世界第六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去年成功实现3700米深度,今年挑战5000米深度,明年要达到7000米深度,与此同时,今年立项再生产一台4500米的载人潜水器与‘蛟龙’号共同探海。”谈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徐芑南如数家珍。

  “以前我们没有经验做这么大潜深的载人潜水器,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徐芑南说,从2002年到2005年完成了设计和加工制造,2006年开始总装,因为资料方案欠缺,往往是一边设计一边试验,所有设备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相当于7000米外水压的实验考核。

  回想起研制“蛟龙”号的那些日子,徐芑南感慨地说:“全靠团队精神,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蛟龙”号的研制人员必须保证在7000米水下滴水不渗、安然无恙,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连小小的螺丝帽都要拧到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徐芑南清楚地记得2009年第一次1000米级海上试验时的情景,船刚一离开长江口就遇上超强台风,16位年轻人中11位都晕船。“晕船也照样要工作!”就这样,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协力克服了海上一切困难,对自己设备的情况及时改进、完善……

  “我们团队中还有潜航员,比如“蛟龙”号潜水器的主驾驶操作员叶聪。”徐芑南告诉记者,由于叶聪对总体性能比较熟悉,便自告奋勇担任“蛟龙”号主驾驶。而他也被大家戏称为深潜“的哥”。

  徐芑南很欣慰,“经过这十年,终于有了一个团队,可以继承深潜事业了。”去年当“蛟龙”号成功抓起3700米海底那条体长十几厘米的柔软海参,把钛合金的国旗插向海底时,徐芑南那些老专家们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为了更广阔的蓝色战略空间

  地球上,广袤的蓝色海洋是如何划分的?此次“蛟龙”号下潜到5000米又意味着什么?

  国际海底环境管理局规定,要申请哪个地区的预先开采权,就必须要有载人潜水器在底下,获得样品和图像来作为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就是要抢先获得“蓝色公土”的占有权。

  达到3700米深度,就相当于能去50%的海洋面积底下;今年“蛟龙”号下潜到5000米,就可以到达75%的海洋底下;明年达到7000米深度时,就可以到达99%的海洋面积底下。

  利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研制的深海探测设备,以大洋协会为主的研究所和有关单位参加勘察,我国在檀香山以南一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优先开采合同,得到了联合国的批准。徐芑南相信,有了“蛟龙”号,未来科学家的海底研究,工程界对海底资源的勘察和开发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记者 张玉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