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关注逾六千万留守妇女儿童:教育问题压力最大

2011年08月03日 10:1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关注逾六千万留守妇女儿童:教育问题压力最大
调研组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古夫镇深渡河村委会调研。记者 田豆豆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农民人数已超过2亿。而这2亿农民工留在农村老家的,是4700万名留守妇女和227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情感、教育上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他们的哪些权益需要进一步保护?

  6月12日至18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晴宜率全国政协“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情况”调研组来到湖北,深入农村,走进留守“姐妹”和孩子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所思所盼。

  她们:“半边天”撑起“整片天”

  6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深渡河村一户普通农家迎来了“稀客”,全国政协、全国妇联、农业部、教育部的有关领导到家做客。这家的主人是干练的农村妇女蔡长玉,尽管丈夫常年在外跑运输,三五个月才回一趟家,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在广州等地工作,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但她又种柑橘,又开水泥厂,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年收入10万元左右。“真是个能干人啊!” 黄晴宜夸赞道:“咱们留守‘姐妹’就要有你这样的精气神!”

  原来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可现在,农村留守妇女得顶起家里的“整片天”。湖北省妇联摸底调查情况显示,2011年,全省有外出务工农民966.8 万人,留守妇女236.8万人,占妇女总数的8.5%。留守妇女七成都是30—50岁的中年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其实,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

  这样的“重担”下,大多数留守妇女过得并不轻松。湖北省妇联主席梁惠玲告诉调研组,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困难首先是劳动负荷重。丈夫外出务工,妻子“既主内、又主外”。都说现在农村是“386199部队”在种田,但“61”是孩子,“99”是老人,能干多少农活?所以种田主力还是农村妇女。被调查者中,68.6%的留守妇女表示“劳动强度大”,23.8%的人表示对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感到力不从心。第二大困难就是发展能力弱。留守妇女在家庭收入中的贡献相对较小,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30%以下的达到一半以上。45.3%的妇女选择留守是因为缺乏技能,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目前,让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压力最大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湖北农村留守妇女八成以上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她们对子女的教育、辅导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学习困难,也正是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问题。

  他们:好想爸妈陪我长大

  有妈妈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成长还不算最难的。湖北省约有留守儿童138.5万人,其中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还有的由亲友监护,只有两三成左右由单亲监护,还有极少数“自我监护”。今年3月,共青团湖北省委在1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回收调查问卷2093份。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邹霞告诉调研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69%的留守儿童半年以上才能跟父母见一面,46%的孩子认为自己与父母的交流已经存在困难。留守妇女婚姻不稳定的隐患也影响到了孩子。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单亲留守的孩子最担心的就是父母关系不好。

  与同龄人比,留守孩子们总有些“心事重重”,由于乏人辅导,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太好。黄冈市浠水县育英小学四年级的程爱华老师说:“留守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一年往往只回家一次,孩子们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心理比较脆弱。有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问他们想什么,他们回答,‘想爸爸妈妈’!每当此时,我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程老师的学生徐家欢是个11岁的女孩子,她和她8岁的弟弟都由爷爷奶奶带大。问她最希望什么,她顿时泪如雨下,哽咽着说:“好想爸爸妈妈回来陪我长大……”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除了思想包袱重,没人辅导,还由于他们要承担较多的家务劳动,甚至农活。这不仅对孩子体力上是个挑战,而且占用了孩子大量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与非留守儿童一比,这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再加上缺乏监管,他们更容易染上一些坏习气。湖北省妇联近期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承认有抽烟、喝酒的经历,18.7%的留守儿童承认有旷课经历,22.7%的留守儿童承认有打架的经历,25.4%的留守儿童承认有玩网络游戏的经历。

  社会:尽快出台农民工系列保障政策

  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帮扶的群体。政府、社会、学校,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6月15日,调研组一行来到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心小学,走进了学校的亲情视频室。几个孩子正坐在电脑前,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用QQ视频聊天。五(2)班的司娅轩告诉记者:“我爸爸在武汉打工,妈妈在广州打工,以前一年才能见上一两次,现在每周都能‘见’一次。”2009年起,夷陵区妇联、区教育局联合启动“五个亲情”关爱留守学生工程,即开通亲情电话、书写亲情书信,招募亲情妈妈(爸爸),开设亲情视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募捐等多方筹资,为留守学生提供免费服务。

  妇联组织“爱心妈妈”,教育部门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公安机关组织“护苗行动”,卫生部门组织免费体检,共青团组织各类爱心捐助、城乡家庭“一对一”结对帮扶、大学生志愿服务……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在全省各地积极开展着,对优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相关部门很多,但还是存在一个“真空”,那就是0—3岁儿童的监管和服务问题。大多数0—3岁幼儿只能在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不够或条件较差也是各部门普遍反映的问题。湖北省教育厅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项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校需要,提高寄宿生的公用经费标准和生活补贴标准,特别是提高留守儿童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同时,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适当增加对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配备。

  调研组在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星星家园”看到,这里不仅托管了中小学生,还托管了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这里配备了8名辅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负责照顾孩子们生活和学习。数百名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亲人又无力照看,又上不了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全方位的照顾。“星星家园”模式得到了调研组成员的高度肯定。

  而帮助留守妇女,提升其增收致富能力是核心。襄阳市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光化办事处留守妇女郭艳玲告诉调研组:“我在家做十字绣做出了名堂,后来把老公都叫回来给我‘打工’了。”郭艳玲原本也和老公一起在外地打工,但孩子七八岁时,实在不放心孩子的学习,干脆回家留守。在照看孩子的间隙,她一直想找点活干,后来从亲戚那学会了十字绣,没想到十字绣生意越做越好,开了个厂还忙不过来。干脆,她把丈夫也叫回来到厂里帮忙,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黄晴宜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将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解决留守妇女儿童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减少‘留守现象’,让农民工转化成市民。”她希望各地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吸引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搞好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拿出真金白银,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过,基层的干部群众最期盼的,还是国家总结重庆等地的改革实践经验,尽快出台农民工进城的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系列政策,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步伐,让留守妇女、儿童,不再留守。(记者 田豆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