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成都改革“不搞运动”“不刮风” 未现群体性事件(2)

2011年08月04日 09:17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改善民生,让改革“软着陆”

  ——成都试验:统筹城乡变革启示录之二

  公平,是成都市探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在被称为“最彻底”的户籍改革方案中,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表示,成都近年来在统筹城乡思路的引领下,从民生最为迫切的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几大领域“破冰”,推进城乡公平化,防范和化解了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抹平卫生服务差距,农民看病有保障

  新津县新平镇公立卫生院是成都一所普通的乡镇卫生院。当地农民在这里看病,医生在电脑里输入患者名字后,屏幕上会迅速检索出患者的健康档案,包括疾病史、免疫接种史、慢性病管理等信息。

  近年来,新津县对全县30多万城乡居民进行了全民健康体检,建立起健康档案。五津镇南江社区居民周碧华说:“我的健康状况已经记录下来并存档,到全县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医生都能通过电脑调阅我的资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少花钱。”

  这套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帮助乡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

  新平镇党委副书记吕光灿向半月谈记者介绍,利用这个平台,基层卫生院可以把自己无法进行的检验业务外包给专业检测机构,让这些机构负责样品的收集和检测,最后出具检测报告,通过网络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卫生院。

  新津县卫生局局长蓝海鹰说:“这样,乡镇群众不必跑远路就可以享受到县城乃至省城大型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水平服务。”

  成都着力探索统筹城乡医保制度改革,目前已实现基本医保体系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接近全覆盖,“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得以较好解决。目前,成都各项制度被整合为“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参加前者;无用人单位的居民,不分城镇和农村均参加后者。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济环说,2010年,成都市在提高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同时,又实施了城乡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全部纳入覆盖范围。

  就业服务一体化,“农民”是职业而不再是身份

  成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要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如何保障农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成都在民生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成都已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和相应的就业配套制度体系,成都城乡劳动者享受完全相同的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成都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小江对半月谈记者说,今后在成都,“农民”这个称谓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仅是一种职业,相应地,“农民工”的概念也将不存在。

  据张小江介绍,过去,只有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才能进行失业登记,且前提是在常住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进城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农村“40、50”零就业家庭没有作为就业援助对象。现在,流转了土地未就业的农民,即使不进城务工,也可进行失业登记,享受相关就业援助政策。

  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是成都典型的涉农社区。温江区社保局副局长余江介绍,自2009年7月成都在该社区试点启动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以来,过去要到城里办理就业、社保、医保、劳动关系等70种服务项目,如今农民足不出社区,就能在家门口的服务站办理了。

  新津县新平镇太平场社区是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有居民5000多人。社区设立了就业培训班,面向群众免费开展缝纫、烹调、美容等项目培训。社区还从市里引进一家服装加工企业,让群众就近就业。

  太平场社区党支部书记钟义说:“村民只要有就业愿望,我们就和县里的劳动就业部门联系,通过企业招募、培训就业、灵活就业、公益岗位、就业援助等方式,让群众都能实现就业。”

  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蒲江县寿安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高中,然而,学校艺体类本科双上线人数,近两年名列成都市前三名,超过许多城市学校。该县教育局局长雷雨介绍,近年来当地全面落实体育课程计划,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强化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全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蒲江县教育局政教科科长曾华英说,各学校还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今,蒲江中学、北街小学的龙灯,鹤山初中的狮子灯,驭虹小学的腰鼓已成为当地各类节庆、文化下乡活动的特色节目。

  成都对农村教育的巨大投入,是蒲江县农村学校能够走出特色办学之路的基础。成都市委统筹委副主任秦代红介绍,为了补齐城乡教育差,成都3年投入9个亿,建了410所标准化学校。同时,从软件投入上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名校集团化,带动近远郊区(市)县的学校共同发展。

  温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方正行告诉半月谈记者,2007年,温江区率先在西部实施了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过去5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16.8%,教育财政拨款年增长比例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生均教育费用从2006年的2748元提升到2010年的7422元,增长了170%。

  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着眼未来”的思路,温江区高起点规划学校布局,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灾后重建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完成了温中高中部等17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方正行说,全区校点由2006年40个减少到目前的27个,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大幅缩小。

  社会学家陆学艺评价道,城乡二元体制就是两套体制、两种身份,城市学校是一种,农村学校是一种,医院也是这样,社保也是这样。成都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使城乡差距缩小了,城乡间的鸿沟填平了不少。

  无缝对接,实现城乡住房保障全覆盖

  在统筹城乡改革过程中,成都始终把住房保障工作列为全市民生工作重点。针对不同情况的住房困难群体,一方面构建梯度分布的保障体系,使不同收入水平的保障对象能对号入座;另一方面,在各项制度间设立“重叠边界”,使保障对象根据自身需求“能上能下”,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目前,成都住房保障共有4项制度:

  一是廉租房制度,适用于年收入2.2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困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

  二是经济适用房制度,适用于年收入5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困难家庭,实行“保证供应”;

  三是限价商品房制度,适用于年收入7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却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房的“夹心层”家庭,实行动态调节;

  四是公共租赁住房制度,适用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无房家庭和5万元以下的单身无房职工,包括刚毕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阶段性住房群体,力争实现按需建设,“应保尽保”。

  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副局长宋学明说,各项保障制度内部的灵活转换措施保障了政策的“无缝”对接。比如,成都的经适房对保障对象“可租可售”,保障对象可以先租住,2年后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自愿申请购买。

  44岁的无房户玉建英离异后带着女儿一起生活,家庭年收入3万多元,属于经适房保障对象。考虑到女儿正在读大学,经济压力大,她申请了租赁型经适房。现在,她每个月只需支付300多元,就能住在一套近70平方米的保障房里。“我们在这儿住习惯了,等女儿毕业后,打算把房子买下来。”玉建英说。

  据了解,今年,成都将建设6.7万套保障房。上半年保障房开工率达到90%。根据工作进度,8月中旬前,6.7万套保障房将全部开工。

  目前,成都正考虑打通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等分类,统一为“公共住房”,按照统一标准、流程进行建设和供应,根据群众不同需要提供相应保障,让生活在成都的百姓普遍实现安居梦。(记者 丛峰 陈健,实习记者 李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