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华西都市报:回应社会关切是政务公开的前提

2011年08月04日 15:1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几年前,PX阴云笼罩鹭岛,引起厦门人强烈关切。至今记得当时某媒体社论标题,大意是“只为遇见一位愿意倾听的市长”。最终,他们遇到了那位可说服的市长,事件得到解决。

  “可说服”的前提,是“愿意倾听”。倾听,其实是执政者的一个可亲的姿态,一个权力与权利零距离接触,良性互动的标志性姿态。只是,俯身倾听民众声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应该是某一个开明领导的个人风格,而应是常态化制度性的规定,是任何执政者和公职部门的基本履职要求。

  回应社会关切,深化政务公开,构建舆情上传下达的制度通道,这是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以及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诉求。这些年,也日渐成为官场和民间共识。此类规制,出过不少。日前,中央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发挥媒体舆论作用,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

  为何从中央到地方,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政务的公开透明,信息发布的权威及时?为何如此重视社情民意,关注政府与民间的互动沟通?因为有无数失败案例一次次提醒和佐证,不如此,则政府公信等“无形资产”将流失殆尽。社会信任体系如再遭侵蚀,公共权力运作都将难以为继。

  近年一些公共事件、重大突发事件中,某些职能部门的荒唐应对,曾让政府部门公信受损,形象蒙尘。比如在“躲猫猫”、“林松岭案”、“七十码事件”、“杞人忧钴””、“故宫N重门”等事件中,某些部门因利益掣肘而作出过一些罔顾真相,乃至有辱民众智商的公共行为,遭遇强烈的社会质疑。某些权力丑闻被曝出后,当事者还抵死狡辩,露出权力倨傲的神情,这只会更令政府威信扫地。

  权力机构由人组成,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所以公职部门的理性也非无限的。不承认权力理性的有限性,只能是自欺欺人。“正面形象”是不能“计划”的,不愿打破权力神坛的幻觉,执拗地固守在某些官员臆想出的抽象的“正面”形象里,只能与民意渐行渐远,而难获广泛的社会认同。相反,那些设身处地,用心体味民意诉求,并在能力限度内积极作出回应的政府部门或官员,有时则能将貌似会影响“地方形象”的公共危机化于无形,甚至会因坦诚的责任担当,而扭转尴尬局面。

  政治并非天然面目可憎。成熟而文明的政治,都是常识化的生活化的面孔,可以是家长里短、轻松搞笑。文明政治,轻松生活。只有在官民轻松愉悦的互动中,才能消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戒备与疲态,政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共生活。

  所以说,与其苦心经营政府永无过错的形象,最后弄得破绽重重,不如以最真实的面目坦然示人。权力祛魅,打造“阳光政府”和“法治政府”,就得从主动放低身段,走近民众,积极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直面社会热点难点议题,甚至就从承认权力丑闻开始。

  政务公开从回应关切起步。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知错能改,坦坦荡荡,是最基本的官场伦理。执政者只有反躬自省,广纳民意,社会治理才更具理性,公民生活也才更有尊严。此前在某些应对失措的公共事件中流失的部门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在这种公开透明的语境中,在公权与私权良性互动中渐次修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善治”,才更触手可及。(李晓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