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30多省区争建金融中心遭质疑 地方政府情境尴尬

2011年08月09日 09:2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称国内极少地区符合必备条件,有效需求、多层次错位发展是关键

  日前, 随着各省市“十二五”规划的陆续出台,不难发现全国至少有30多个省区都在同时争建金融中心。其中,上海、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昆明、南宁和乌鲁木齐分别要建“泛亚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其余20多个城市,也雄心勃勃提出所在区域的“金融中心”。

  这种一哄而上争建金融中心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如何看待各地争建金融中心这一现象?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一般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服务业,而这个比例即便是上海也只有1%。其他各省市的区域金融中心是否具备建设金融中心的条件,我国是否需要如此多的金融中心?或者,我国是否承载得下如此多的金融中心?这似乎需要更多的规划和整体考量。

  如何评价多个省区争建区域金融中心?

  几十个金融中心不可能地区只为寻找新增长点

  金融中心的发展,要培育产业链、完善产业链、丰富产业链,有专家指出,金融中心建设不能像抓农业、工业项目那样大干快上。探究金融区产生的通常的原因,一种是自然产生,孕育于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另一种是由政策主导,中央政策给予优惠和特殊的条件。

  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区域经济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系主任林江分析表示,目前我国的金融中心的成长模式主要是后一种,金融中心需要政府规划和引导,而非在市场选择上自然成长,因此出现了几乎所有地区都向中央要政策的情况。

  “其实地方政府所处的情境很尴尬:没有提出规划被批不作为,提出了又被批不务实。事实上,大多数规划也都是本着试试看的心态,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行’?真正的情况是,自己也知道不太可能。”林江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不要把目前金融中心规划遍地开花、省区之间“掐架”的现象看得太过严重。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也认为,对各省目前的焦急心态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这些都是美好的诉求,但事实上,出现几十个金融中心这种情况,一句话,不可能。”陆磊表示,以美国为例,其实金融中心也就只有两个,中部和西部分别是芝加哥和纽约,中国出现几个金融中心不太现实,也承载不了如此多的金融中心。

  此外,陆磊还指出,之所以出现几乎所有省区一哄而上地提出金融中心规划的情况,大背景是目前实体经济面缺乏竞争力,整体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各地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自然第一时间都想到了金融。”

  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夏斌曾表示,建设金融中心一事上,地方政府的心态、本意是好的,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个问题放在十几年前,大家连提都不会提。”

  区域金融中心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极少地区符合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必备条件

  事实上,现在很多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省区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义并不是非常清晰。专家指出,建设怎样一个金融中心,从我国的情况来说,具体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及产业特色。目前,其实很多地方提的金融中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金融中心,而是区域平台。由于政策先行,辐射范围也很少超过省际,用省会经济来定义更为合适。

  林江指出,在我国内陆,所谓的金融中心,很少能符合其中要求的“金融机构高度集中”,这一条件。“比如说武汉,虽然是中部大省,但也很难达到。像陕西,四川等地区则更难。”陆磊也分析认为,其实目前来看中国真正的全国性金融中心就一个——北京。因为目前中国的金融是银行导向的,北京有其得天独厚的政治条件,央行和各大行的总行集聚。此外,上海主要是依靠其发达的实体经济,但国际色彩实际比较淡薄。而至于辽阔的西部,陆磊认为主要看重庆,因其有传统制造业的支撑。“但西部很难有标准意义上的金融中心,金融产品的种类目前也比较缺乏。”眼光回到珠三角,专家认为先不谈广州和深圳的差异,统筹来看,发展的目标是应该外向型的金融中心,服务民企和外贸。

  这样扫描下来,我国究竟需要多少个金融中心才比较合适呢?“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需要多少个,粗略的区域分区意义也不大,中央政府也不宜统一规范、规定,容易僵化。比如,西部地区不太可能依靠上海的辐射能力,但也不太可能建立起辐射辽阔的金融中心。而华南是否有了上海就够了,这都没有定论。”林江表示。

  现在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省市都提出了不少吸引人的优惠政策,比如免税、赠送土地、人员奖励等优惠政策,极力拉拢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分支机构。

  但不少内业人士评论表示,没有繁荣的实体经济和成熟的第三产业聚集,再便宜的地皮,再宽松的赋税,也成不了金融中心,企业看重的并不是优惠,而是地区带来的经营机会,区域金融中心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国建设金融中心应坚持什么原则?

  可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层级的金融中心

  不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大部分专家认为,对于金融中心的是打造,要有开放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进行金融创新,企业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因此也应该允许多层次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关键是功能性、构建融资平台以及多种融资方式,其中包括要发展非政府金融。

  “我国的金融中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认为金融中心大大小小都可以,关键是便利,形成辐射作用,至于标准,应该因地制宜。”林江表示。

  学者指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排除东北、西北会培育出金融中心。但是要强调是不同层次的,要求不能太高,如强制添加国际辐射能力等目标胡乱指挥。有学者提到,像西安这类具有产业优势的地方,可以有意识地逐步发展,进而辐射西北地区。

  林江建议,可以建立不同层级的金融中心,比如分成1级、2级。功能上则分为国际、区域、本土、离岸等。总体来说,就要根据需求多元化做到多样化。

  陆磊也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经济特点差异性大,发展区域金融中心是必要的。但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发展规划大多以省为单位,跨区域流动困难重重,而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体制方面下功夫。

  还有专家指出,金融中心发展起来后,会导致地价、各种商务成本上升,对一般的制造业产生一种挤出效应。金融中心本身还要占用一定的资源运转。“金融如果真正能为经济提供服务的话,这个成本是有效的合适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展金融而发展的话,那就是浪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此前公开表示。

  -焦点广东建设金融中心如何定位?

  穗深错位发展

  广州可打造期货中心

  与其他地区一样,广州也赶上了这轮金融中心的热潮。

  作为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且GDP占全省比重达6.1%的广东省,“大而不强”,成为了我省金融业急需改变的现状。广东省的“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将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将地方金融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与建设金融强省相呼应,广州也提出了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然而,由于广东这一片1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已经聚集了香港和深圳一外一内两个大型区域金融中心。广州再建区域金融中心被不少学者和专家质疑其必要性和存在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如果真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广州的定位又应该怎样与深圳香港区分?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靳彦民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建设金融强省,当务之急要改变目前过度依赖银行的状况,目前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挑战。目前,广东有超过10万亿的银行资产,但银行发挥的作用主要还停留在信贷服务、个人业务、结算支付方面。“要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推动保险、担保、信托和金融租赁等金融市场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产生对经济拉动的强大合力。”靳彦民认为,粤港互动是目前发展金融的一大优势,而且必须得联动起来,他认为两个区域金融中心在现阶段并不冲突,更多的是相互的促进和合作。

  林江指出,广东的定位应是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广东省的特色是外向型经济,应该利用既有优势,对接香港、新加坡,甚至可以长期规划对接伦敦。目前来说,逐步深化对接香港、新加波,就是和亚太的两大中心实现了对接。同时,广东要对接内地,利用武广高铁,对接泛珠三角地区,实现内外连接。

  “广州和深圳应该错位发展,如同纽约和芝加哥,通过补缺,良性互动。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里强调的正是这个思想。广州作为省会,要利用珠三角商品集散地的优势,打造商品期货市场。广州做期货市场和深圳依靠深交所以投行和基金管理为主的路子并行不悖,属于增补空白,补缺发展。”林江提议。

  陆磊则认为广东需要做三点:首先是要发展面向民营的金融集群,运用社区型加私募的方式,进行股权改革,从而实现全面的转型升级;第二,要建设基本市场,具体来说,现在就是要争取“新三板”,民营企业的参与,关键是要平民化,而非贵族化,要降低门槛,从而活跃实体经济。最后就是要充分发挥外向型的优势,发展人民币的跨境结算,这一点,应该说只有广东做得到。 南方日报记者 黄倩蔚 实习生 肖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