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77岁老院士:院士增选要监督但不要过度围观

2011年08月24日 08:5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周,中国科学院公布了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神经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立刻成为议论焦点。短短一周里,饶毅本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科院院士》的博文点击量已超过8万次,为其“鸣不平”的博文、评论“不绝于眼”。

  饶毅落选孰是孰非,不在“圈内”的媒体很难准确判断;而对于公众存疑的“暗箱操作”,记者试图从院士增选的程序和评选标准上寻求解答。

  采访中,多位院士对此表示“没兴趣”、“不想说”。一位77岁的老院士言辞中肯:“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院士的关注太多了,以至于现如今,有人把选院士当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说,院士头上的光环已经太耀眼,过度围观只会害了学术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此事的态度越是平淡,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越有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谁上、谁下,“小同行”作用大

  自1997年起,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每两年同步进行一次院士增选,每次分别推选不超过60位新院士。诸多候选人谁上、谁下,究竟由谁说了算呢?

  据知情人士介绍,经由各部委和院士推荐、公示确定当年的有效候选人之后,全体院士(资深院士除外)将参与两个阶段的评审,即函评和会评。在函评阶段,每位院士根据自己收到的候选人材料,独立作出评判;到了会评阶段,参与投票的院士会有面对面的交流和争论。

  最近中科院公布的145名初步候选人名单,正是由全体科学院院士函评的结果。

  为减少隔行如隔山带来的评审不便,无论函评还是会评,每个阶段评审都要进行多轮投票,先由“小同行”投,然后才是“大同行”。所谓“大同行”,指的是中科院所辖的6大学部,包括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医学学部等;而“小同行”则是在“大同行”中,根据研究领域细分而成的若干小组,比如化学部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不少院士坦言,受研究领域所限,“大同行”时常看不太懂“小同行”的材料,很难做比较、判断。因此“大同行”投票时,往往会更多参考之前“小同行”给出的排名。

  按照现行评审规则,“小同行”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候选人的命运,这与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十分类似,但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运气和偶然成分。

  多年前的一次院士圆桌会议上,汪品先院士曾半开玩笑地说,也许当年自己只不过比别人多了一票,于是就成了各类学术会议和课题评审会的抢手人物,而因一票之差出局的另一位学者就只能回家抱孙子了。

  一些优秀科学家落选,“撞车”或是原因之一。一位资深院士解释说:“如果在评审时同一个学科有两个候选人,可能两人的得票就相差一两票,但受名额所限,也会导致其中一人落选。”

  为了严把“质量关”,2007年起,院士增选主动抬高了门槛,将终选阶段的当选票数“需超过投票人数的1/2”提高至“不少于2/3”。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