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盘点中国军队白手起家军事技术 一竿曾敌百万师

2011年08月26日 11:3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盘点中国军队白手起家军事技术一竿曾敌百万师
笑傲苍穹 张建刚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竿”曾敌百万师

  ——说说人民军队白手起家的军事技术

  特邀嘉宾 西安政治学院政委 刘 强

  从“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始,党领导人民揭竿而起,我军就没有停止追求先进军事技术的脚步。我军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武器装备,立足现有装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达成人与武器最佳结合至高境界,创造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的光辉历程。

  从“白手起家”,到站在高科技之巅

  人民军队的军事技术在战火中产生。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军的装备技术经历了一个从“白手起家”到“万国造”的过程。战争年代,我军修械小组起初只是由一把斧头、一把铁锤和一两个人组成。后来,才逐渐发展到修械所,由修械所发展到修械处,又发展成根据地兵工厂。在敌人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的恶劣环境中,根据地军民发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精神,修理、制造了大量武器弹药。我军依靠这些简单的军事技术和简陋的武器装备,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断战胜强大敌人,从“小米加步枪”转变为拥有强大炮兵、具备大规模野战和攻坚能力的人民军队,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摆脱掠夺与压迫的战争中创造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辉煌战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军队注重用先进的军事技术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和科研机构,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基本结束了武器装备主要靠进口的历史,一些尖端武器研制和生产取得重大突破:第一门大口径火炮、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坦克、第一艘巡逻艇;“两弹一星”、洲际弹道导弹、通信卫星、弹道导弹核潜艇、“歼-10”战机……这一系列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使军队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随着装备技术的发展,我军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飞跃,从进口、引进、仿制向国产化、自制化、改进化飞跃,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电子化、信息化飞跃。

  我军从“白手起家”到站在高科技之巅的历史,既见证了中国军事技术不断跨越发展的艰辛、辉煌历程,更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懈进取、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

  从“物”的超越,到“人”的超越

  “重道轻器”,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在军事观上打下的烙印。当年,曾国藩“以礼治军”、义和团宗教自杀式的“扶清灭洋”运动,在近代史上演绎了重道轻器的历史悖谬。洋务运动只看到西方“船坚炮利”,又导向“唯武器论”。一群拖着辫子的“传统人”,用“马拉火车”式的无知和愚蠢,割裂了军事技术发展与军事体制、军事文化进步的内在关联,使北洋水师覆灭成为历史必然。

  军事技术质变是军事形态飞跃的重要标志。我军能用从“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军,根本原因在于:既实现了“物”的超越——“小米加步枪”固然不是“飞机加大炮”,但是我军毕竟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农民军队了;又“立足现有装备”实现了“人”的超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确立了全新的宗旨和原则,形成全新的体制、文化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在这支军队中,学知识、学战术,讲科学、讲民主,群策群力,以全新的方式实现了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把人在战争中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到至高境界。

  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我军在强调发挥人在战争中能动作用的同时,历来高度重视武器装备、军事技术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击实力”作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之一。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提出:战争是“用武器来杀伤敌人。在我们的战术说来,白刃战很重要,但这是不得已的。一般地来讲,还是武器杀伤敌人为最好”。一句话,“手榴弹再加上炮、炸药,那就是无坚不摧。”辽沈战役中,我军集中五百多门重炮猛轰国民党军事重镇锦州,仅30小时就结束了城市攻坚战,显示了军事技术进步对作战样式、进程具有多么重大的影响!同样,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一方面讲美军“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另一方面,鉴于现代化装备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和志愿军将士的巨大牺牲,深刻体认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意义。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迅速展开从武器装备、军事技术到军事思想、军事教育、军事训练的全面调整变革,拉开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历史序幕。

  “人”与“物”同步超越旧时代,立足现有装备实现二者最佳结合,是我军战胜强敌、发展壮大的历史真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