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黄奇帆:重庆共富的战略考虑与路径选择(4)

2011年09月02日 09:04 来源:华龙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下一步,要从三方面加以完善:(1)严格实行土交所统一交易制度,严禁区县自行搞内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确保每年交易地票7万亩,使150多亿元收益反哺到远郊区县去。为鼓励地票生成,市里对提供地票较多的远郊区县,将从国家土地指标中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既算奖励,也是一种用地指标的统筹平衡。(2)完善地票收益分配办法。扣除垦复、管理等费用后的地票净收益,按85:15的比例,直接拨付给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形成全市统一的地票交易运转体系。市里准备了50亿元周转资金,按区县复垦计划提前预支,整治形成地票后再扣还。

  二是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目前,全市有农村户籍人口2200万、村落约1万个、居民约600万户。今后10年,农民转户进城将近1000万人,村落数量也将减少50%左右。同时,现有村落中,50%—60%的农房是30多年前建成的,质量较差,有很多房屋已经成了危旧房,需要改造或重建。《决定》提出,建设2500个农民新村,是符合实际的。

  建设农民新村,核心动力在于搞好地票交易。按每个村落平均600户测算,零散的宅基地面积可能有600多亩,而集中建房只需要200多亩,腾出来的300多亩可以复垦出地票,按每亩20多万元计算,就有8000万元反哺注入村落改造,每户农户可得到10多万元,加上支农资金、危旧房改造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补助,总额可能超过15万元。这些钱不仅可解决新村建设资金问题,还可使农民更有实力打造新村风貌,提升农房品质。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地票交易反哺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建设好2500个农民新村。

  三是积极推进“三权”抵押融资。目前,重庆1.2万亿元贷款余额中,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仅100亿元,占比与全国一样,不到1%。全市农民占了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一占比真是委屈了他们。我市现有3000多万亩耕地、6000多万亩林地和300多万亩宅基地,通过土交所这一平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复垦出来的宅基地至少价值1万亿元,即便抵押10%,农村也可新增1000亿元的现金流。《决定》提出,5年后“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占届时全市贷款总额的3%左右。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有把握的。

  现阶段,如不解决“三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问题,就只能是理论上说说而已。具体的措施有:一是对可能产生的“三权”抵押贷款坏帐,由银行、政府、农民各承担1/3。去年,农民贷款不良资产率在2%以下,这说明农民是讲诚信的,不应对他们求全责备。二是由市国资委筹集30亿元组建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担保公司,同时在30多个区县均成立子公司,形成一个伞形担保体系。若区县按3:1配套,又有10亿元资本金进来,就变成了40亿元,可放大10倍,可担保贷款400亿元。这笔资金一旦落到农民头上,必将彻底激活农村融通,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四是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对于加快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有重大意义。全市现有1万个专业合作社,如以现有的专业合作社、村民小组或有条件的村为单位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将虚化的产权量化到户、到人,让农民按股权分享经营收益,这必将激发出农村经济的巨大活力。

  五是扶贫脱困。我市已率先实行动态扶贫开发机制,即把年收入只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农村人口纳入扶贫对象,这有利于大面积减少低收入人口。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加快整村脱贫与连片开发,推进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教育移民、就业移民,明年底前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全市目前有18个贫困区县,从直辖初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还是18个,都没摘帽,是不是我们脱贫无能呢?并不是。过去,这些区县经济落后,一年的区县财政收入才1—2亿元,戴着贫困的帽子一般可以得到几千万元的扶贫资金补助。现在,有的区县财力已增加到几十亿元了,为保留这几千万元的贫困补助,不愿摘帽。实际上,因为是贫困区县,每年招商引资中的信誉损失就可能有几亿元。自己把“脊梁骨”压弯了,得不偿失呀!今后5年,力争50%以上的贫困区县摘帽。初步计划是,明年,潼南和“两翼”4个市级贫困区县率先摘帽,然后逐步扩大到“两翼”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在这方面,市里将通过扶贫补助机制、体制的调整,采取转移支付方式,对摘帽的区县保持既有扶贫资金规模不减,以激励和巩固脱贫成果。

  六是实施“两大关爱行动”。这两年,按照薄熙来书记要求,我们对130万农村留守儿童、200万空巢老人给予了特别关爱,让他们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下一步,除了继续落实好直接关爱措施外,还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一部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随农民工进入城市,彻底解决城乡分离、两地分居状态。

  以上六方面措施,都是与农村发展直接相关的“杀手锏”,一旦操作到位,就可引发农村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与此同时,要把“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都市农业提升工程和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抓好,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样,重庆解决“三农”问题就大有希望,城乡差距也一定会缩小。

  (三)国民收入分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最需要攻坚突破的核心问题。有专家认为,当前不应把注意力放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上,而应放在防治贪污腐败、搞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绕开了国民收入分配调节这个基本面的问题。必须统筹协调好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劳资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分配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居民收入、政府收入、折旧费和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已成不争事实。全国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60%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我市大致为43%。当前,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金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递增,远高于GDP增速,若不闻不问,5年后政府收入占比可能提高到40%。尽管财政收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通过转移支付等途径,毕竟不如一次分配时直接落到百姓头上的效果好。企业利润现在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高于职工工资增速,劳动所得与资本收益的矛盾也已暴露出来。国民收入中,每年还要固定扣除7%—8%的折旧费,分配给老百姓的比例就会进一步降低。所以,如果政府、企业、居民分配格局这个基本面不动,而从其他微观角度煞费苦心地调整,最终也会于事无补、劳而无功。

  《决定》明确提出,“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是我们最难攻坚的大事。按目前发展态势,未来5年经济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加上每年4%左右的通胀,全市经济总量绝对值可达1.8万亿元,其中50%,即9000亿元要成为居民一次分配收入。按全市去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人数测算,居民收入总额只有34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五年要增加5600亿元。粗略匡算,新增的5600亿元,大致分配途径为:留在农村的1000多万农民,如果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将增加1000多亿元;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连同城镇经济单位现有职工500多万人,总计900万人(加上老人小孩,城市人口约1800万人),这类群体的工资、奖金和家庭必须的社保收入,按人均增加3万元算,将增加3000亿元左右;剩下的1000多亿元,就是微型企业、个体户发展起来后的“草根”经济收入。由此看,要把这5600亿元分好,并将其绝大多数分配到中低收入者头上,是非常复杂、了不得的大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