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媒体忆解放后进故宫修复厂专家:视文物如生命(6)

2011年09月07日 08: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故宫若出问题,既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子孙后代

  最近发生在故宫的一系列事情,让一些老故宫人,由最初的生气、愤怒,变成了麻木和心痛。

  在他们那个年代,也曾有文物损伤,甚至是失窃,但没有一次会像今天这样令故宫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蔡瑞芬听说,换了院领导后,所有院长办公室都重新装修,换了新家具。她尤其难以接受的是,听说院长们的办公室除了有休息室还有独立的卫生间。

  “故宫里有那么多的厕所他们不去上,还一个人弄一个厕所,连厕所都不跟其他同志一起上了,这不是跟群众隔离了吗?”这位老人对眼下的很多事情有些难以理解。

  一些沉寂在记忆角落里的往事,也被现实冲击得重新翻腾起来。很多老人记得,吴仲超院长在任时,对故宫的安全极为重视。他不止一次告诉故宫的干部们:“一位中央负责同志说过,在国民党和日伪时期,故宫都没出毛病,如果在我们手里烧了,那既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子孙后代!”

  与他同一时期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更是因为保护故宫和文物,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曾有媒体报道,上世纪50年代末,有人提出将故宫改造成“人民大众的休闲乐园”,后来甚至要建成“故宫人民公社”,要在故宫里修马路、建广场;对此,王冶秋采取了消极对抗的态度。周恩来多次对身边的人说:“冶秋同志把文物当做自己生命一样,谁要想从他那里拿件文物,就像割他的肉一样。”

  “文革”末期,又有人提出要把故宫改造成接待外国游客的酒店,当时王冶秋不惜直言犯上,坚决抵制。

  据说,李瑞环分管文化工作时曾对国家文物局领导班子说:“过去搞城市建设,对王冶秋这也要保,那也要保;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的做法感到不理解,很反感。现在看来,多亏有个王冶秋,没有他当时的坚韧的态度,今天北京的文物古迹早就被拆毁得差不多了。”

  蔡瑞芬记得真切的是,50年代那会儿,如果损坏文物,不仅当事人要被判刑,院长也得撤职。如今,她遗憾的是,没有院长会像吴老那样懂文物了。

  尽管社会上将故宫最近发生的事情总结为“七重门”,甚至是“十重门”,蔡瑞芬最在意的只是3件事情——“盗窃案”、“私人会所事件”和“哥窑瓷器损坏”。“这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他们把文物看得太轻了。”老人叹了叹气说道。

  因为故宫修复厂的这位老厂长懂得,“别的还可以修复,瓷器坏了,不可能修复”,那件在实验中损坏的哥窑瓷器,“永远不可能修复了,修了也是假的”。

  尽管有惋惜和失望,每隔一个月,蔡瑞芬、刘玉、纪秀文等老人都会在一个大致相同的时间,在楼下传达室里等一本叫《故宫人》的杂志。这本双月刊是故宫博物院办的内部刊物,如今几乎是这些老故宫人了解故宫境况的唯一途径。(记者 王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