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探访解放军离休将军:82岁高龄被称军史"活辞典"(4)

2011年09月07日 09:06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四

  2002年5月29日,有人扛着行囊千里迢迢找到王辅一的住处。翌日,又用自带的锤、钉和小零配件,将上书“养浩然正气,集风云世观;淡泊以明志,行思而致远”的匾额,在王辅一的客厅钉好后才返回。这组黑底黄字的牌匾,是原新四军领导人项英的家乡、武汉市江夏区民政局科长程宽富,为感谢其为项英著书正名、恢复历史原貌,自己动手烧烫、刷漆、制作的。

  说起王辅一与项英的渊源,始于1981年。当时他任南京军区司令部百科编审室主任时,受命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项英条目。条目仅需1100多字,但由于项英当时还戴着“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帽子,是个敏感人物,所以,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他的一生,难度可想而知。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皖南部队遭损失的责任被全部推给项英,项英的名字也从有关党史军史著作中消失。可随着研究的深入,王辅一发现“皖南事变”的情况复杂,将新四军的失败全归咎于项英不合适。

  然而,当他刚一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有人说他的学术观点有错误,撰写文章批评他;有人给他扣“大帽子”,称他想为项英“翻案”。

  面对领导的批评和一些学术上的争议,仅仅想着“恢复历史本相”的王辅一没有放弃。他从第一手史料入手,跑遍了当时国内有名的图书馆、档案馆、军史馆,进行收集、汇总、整理、筛选、分析、鉴别;更重要的是他遍访老红军战士和知情者,查证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历史背景,经过慎重的考证、思考和梳理,他根据自己的调研、考证,重新撰写了项英条目。

  1984年12月,总政治部百科编辑室将项英条目送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做了3处批示,在“皖南事变”一节旁批:“这个评语看来可以了。”胡耀邦对这件事很慎重,又批交当时的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再仔细斟酌一下。”胡绳召集专家研究后,向胡耀邦报告:“我们认为,这一条总的说来是写得恰当的。”与此同时,中央军委领导人杨尚昆、余秋里也对条目均表示同意。就这样,条目被定下来了。

  1986年1月,《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通讯》《军史资料》《革命史资料》3家刊物同时刊发项英条目,立即在史学界和新四军老同志中引起很大反响。国家高教部当年专门开会要求,今后高校党史教学中有关“皖南事变”的讲解,以此条目为依据。

  可探索真相的道路并不平坦。王辅一为此在单位大会上受到领导的批评。1990年6月30日离休命令下达,9月1日回到南京后,他在没有经费支撑、家里还有病人需要照顾的情况下,顶着压力继续着项英的研究,进一步解决了项英研究中的诸多疑点和难点问题,并于1995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经党史专家审定的42万字的《项英传》。

  1996年12月18日,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对项英女儿项苏云谈看过《项英传》的感受时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把很多问题作了明确的说明,给予了很好的澄清。”

  1998年5月13日,经党中央批准,在总政治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举办的“纪念项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代表中央和军委讲话时,称赞“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对项英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从1981年写条目起,王辅一对项英的研究30年来没有停顿,陆续为项英写出传略、传记和专题业绩文章,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项英传》《近看项英》2本书,还担任军科组织编辑的《项英军事文选》的编委和特邀编审,参与了这本近60万字文选编辑的全过程。

  有感于王辅一的品格和操守,杜平将军曾给王辅一书写陈毅元帅的诗句《冬夜杂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一条幅,至今悬挂在王辅一的客厅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