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工人日报:“扶老指南”不应被道德绑架

2011年09月11日 12:03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些基于伤害干预的《技术指南》,不应该被“扶不扶老人是道德问题”的说法绑架,非要理出“是先解决道德问题”还是“先解决技术问题”。事实上,两个问题都需要严肃看待

  当一位老人跌倒在地,扶还是不扶?正当国人为此纠结之时,卫生部恰好发布了一份《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一时间,一句“不要急于扶起”,刺痛了一些人敏感的道德神经,将此事与近来不断发酵的“扶老恐惧症”联系起来,直斥“不合时宜”。不少网友还认为,这份《技术指南》加剧了人们对“扶老人”的担忧,更为“见死不救”的围观者提供了借口。

  说实话,我很佩服卫生部的勇敢和负责态度。近期,一些地方发生多起搀扶摔倒老人反被“冤枉”的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也屡见报端。“扶不扶”,成了一个问题,也掀起了一场热议。

  也许纯属巧合,也许有意为之,卫生部同时发布了4个伤害干预技术指南,除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还有《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但在“扶不扶老人”的热门话题下,后三个显然并未引起媒体的关注。

  如果抛开那些不冷静的情绪,人们就会看到,作为卫生部来讲,发布这样的《技术指南》很有必要,而且很迫切。卫生部不回避当前的舆论热点,不惧怕被“争议”的风险,是成熟、负责任的表现。这些基于伤害干预的《技术指南》,不应该被“扶不扶老人是道德问题”的说法绑架,非要理出“是先解决道德问题”还是“先解决技术问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都需要严肃看待和解决。

  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表明:跌倒是中国人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则为首位。

  另一个数据来自中国红十字会,同样值得高度关注:截至2010年,中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不足全国人口的1%。换句话说,意外伤害逐年增加,而国人急救能力严重不足。

  一些人应该还记得上海浦东机场发生的一幕: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在机场用刀将母亲刺伤,而上前紧急施救的却是一名外籍男子,他看似非常专业的援助挽救了这位母亲的生命。

  关于这一幕,仅仅用国人缺乏道德来解读并不完整。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社会向来不缺少助人为乐的故事和精神。

  但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像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钟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医学界将心脏初停后的10分钟称为“白金10分钟”,如果此间因心脏病、溺水、触电等猝死患者得不到紧急抢救,生命复苏的机会就非常渺茫。

  相比中国,急救能力的培训在发达国家非常普及。比如,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而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

  在此情况下,我们还会质疑卫生部发布扶老指南“不合时宜”吗?技术指南和道德水准并不冲突,二者并非“跷跷板”的关系。一些伤害干预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已经对预防意外伤害包括老年人跌倒,从教育预防、环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干预。普及急救方法,也证明对减小伤害行之有效。现实的情况表明,国人也需要普及救助常识,需要解决“怎么扶”、“怎么帮”的问题。不能让道德的情绪化口水,淹没了本应引起国人高度重视的急救常识学习的问题。(成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