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记者探访河蟹产业第一县辽宁盘山:稻香蟹肥农民笑

2011年09月13日 11:2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秋季的辽河三角洲,极目之处,都是金黄的稻子。

  稻梗下,水田中,还有更好的“宝贝”。盘山县的稻田和别处不一样,都围着不到两筷子高的塑料布。

  “里面爬的就是横行霸道的盘锦河蟹”。9月10日,盘山县胡家镇田家村,村民薄庆利正沿着田埂,仔仔细细查看螃蟹长势。

  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看,那些列阵沿着水沟爬的,就是可以捕捉的螃蟹。”果然,有十多个大家伙,正快速爬到垄上,一个足有二三两,煞是壮观。

  “螃蟹有洄游习性,成熟后要回大海产子,于是拼命向外爬,就被捉住了。”薄庆利喜滋滋地说,“今年已经卖了几批,行情不错,比去年涨了差不多两成,二两的螃蟹在地头上都能卖到60元一斤。”

  在盘山县,稻田里养蟹,已成传统。盘山县海洋渔业局局长张士凯介绍:稻田养蟹,水稻增产,螃蟹增肥,农民增收,这被农业部专家称为水田渔业生态养殖的“盘山模式”。与普通稻田相比,水稻普遍增产10%,一亩水田产螃蟹六七十斤。这叫“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

  薄庆利家有40亩水田,全都养螃蟹、种水稻。“按今年这个行情,螃蟹大小都算上平均25元一斤,产出的稻米比市场价每斤高0.1元,稻田养蟹至少比普通稻田增收1500元。这40亩少说多挣6万元。”

  辽河水系的中华绒毛蟹,见证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也见证了科技对农业的巨大推动。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辽河野生绒毛蟹几近灭绝,为保护这一品种,开始人工饲养。经过水产科技人员多年的研发,河蟹种苗孵化和养殖技术日臻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富农产业。

  盘锦是中华绒毛蟹的重要产区。盘锦把河蟹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农民增收的抓手,扶持“盘锦河蟹”品牌,为养殖户补助蟹病防治费每亩50元,引导农民养殖大蟹,目前大蟹产出率达到80%以上。2010年,仅盘锦盘山县就养殖河蟹80万亩,产量3万吨,一多半是稻田种出来的,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6%,实现产值20亿元,农业总产值1/3来自河蟹,农民人均收入有2000元来自河蟹,是名副其实的河蟹产业第一县。

  这么多螃蟹,销路怎么样?在我国北方第一河蟹交易市场“胡家河蟹市场”,记者找到了答案。

  下午时分,不是交易的繁忙时刻,可市场进出货的车,还是排起长龙。摊主孙秀玲在将一袋袋的大河蟹分拣、过磅,重新装袋。“光我这一个摊,一年交易量就有400吨。”

  “胡家市场一年交易超过4万吨河蟹,辐射周边七八个省市区,每年客商10万人次,全年交易额超过25亿元。”胡家镇河蟹协会会长闫百文说,“全县养蟹、贩蟹的从业人员将近8万人,8万人在发螃蟹财。”

  盘山人没有自己闷头发财,而是将技术无私推广。如今,稻田养蟹的“盘山模式”,在宁夏中卫、青铜峡,河南兰考等北方水稻产区开始大面积普及。(记者 何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