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我爸是市长”谣言产生背后:加深社会对立情绪

2011年09月26日 09:0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爸是市长”谣言产生背后:加深社会对立情绪
蔡华伟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不失语、不失真、不失衡,避免造成社会认知的空白、错误、偏差,才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正确发挥媒体的作用

  继“我爸是李刚”之后,最近又冒出个“我爸是市长”。所不同的是,这回失实的,不是语境、语气,而是基本内容。

  近日,温州高三学生马某,因停车与路边小卖部店主发生纠纷。在争执中,他打伤了店主2岁的女儿;开车逃跑时,又撞伤一名上前阻拦的热心市民。据媒体报道,马某事发时曾大喊“我爸是市长”。

  随即,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阵阵叫骂。可当事人说,并没喊过这句话。目击者也表示,现场没有听到这句话。后来警方证实,马某父亲是一名商人,并非市长。

  打了人,撞了人,马某应该受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爸是市长”是如何产生、并不断扩大,最终成为这起说不上复杂的治安事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素?

  这其中,一些媒体对于现场情况未经充分求证就进行发布,恐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爸是市长”的流行。

  这提醒我们,媒体作为大众认知社会的窗口,在挖掘、还原事实本来面目时,应绷紧“准确”这根弦儿。简单地贴上标签以博眼球的做法,会加深社会对立情绪,可谓后患无穷。

  再深入一层想:为什么“贴标签”的报道往往能一时风行呢?

  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复杂多发,而要彻底根除,又非一日之功。比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官员腐败、社会不公等等,人们对其深恶痛绝。这就是“贴标签”风行的心理基础——一件事,如果跟腐败、特权联系上,那就会得到放大,就能拨动大众情绪,造成人人喊打的局面。

  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联系,却会背离真相,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也会拼凑出一张时时冒烟、处处着火的社会图景,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社会阶层间的裂痕,动摇人们的信心。当大众发现自己被愚弄了之后,还会造成“狼来了”效应,真正的特权行为、衙内做派便会溜出人们的视野。

  在各类消息纷繁复杂迷乱人眼的信息时代,媒体更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失语、不失真、不失衡,避免造成社会认知的空白、错误、偏差,才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云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