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上海地铁事故与信号故障有关 不排除有人为因素(2)

2011年09月28日 09:1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链接

  地铁事故

  如何自救

  据当事乘客反映,事故发生时,“感觉一震”,突然间,很多乘客都向车头方向摔倒了,“有人撞到了座位、扶手,也有人互相撞在了一起。”

  那么,发生类似事故时,该如何逃生自救?乘客间该如何互救?

  专家表示,地铁相撞事故造成的意外伤害要么是自身碰撞或惯性作用导致头颈部、胸腹部和四肢损伤;要么是内脏相互碰撞挤压后的损伤;还有就是钝器或锐器刺伤。类似事故发生后需要采取以下自我保护措施:

  首先要远离门窗,趴下,低头,下巴紧贴胸前,以防颈部受伤,抓住或紧靠牢固物体。车停稳后,要先观察周围环境,然后自救。对于汽车火车事故,假如车厢两端的出口堵塞了,可以用安全锤、高跟鞋或皮带扣等尖锐物品,敲击玻璃的四个角,或四条边的中间部位,出现裂缝后用脚踹开。如果路轨通着电流,要等工作人员宣告已经截断电源才能下车。

  一直以来,地铁运营方提醒:乘客在乘坐地铁时,最好不要倚靠车门以及站在车厢连接处。据东方网记者在现场观察,被追尾列车内受损比较严重的就是车厢连接处,而车门上也有斑斑血迹。

  “确保伤员得到最好救治”

  主要领导现场指挥救援

  追尾事故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等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和收治伤员的医院,了解情况,看望伤员,作出工作部署。

  在轨交10号线老西门站,俞正声、韩正等听取了事故发生过程的情况介绍,了解正在采取的处置措施。俞正声表示,要尽全力做好事故伤员的救治,把事故对乘客的人身伤害降到最低。要稳妥有序地进行10号线停运期间其他轨交线路的正常运营,按照操作规范一丝不苟做好工作,防止处置过程中出现次生灾害。要尽快成立事故调查组,查明事故原因,一定要在完全排除安全隐患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再恢复轨交10号线的运营。

  韩正指出,必须严肃态度,彻底查明事故原因。要组织各方专家参与调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每一个环节都要查清。要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滚动、及时公开信息,让群众知情。

  俞正声、韩正还分别前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和瑞金医院,看望伤员,安慰大家安心接受检查和救治。俞正声要求,医院要尽最大可能,全力救治伤员,凡是可能存在伤害隐患的人员都要留院认真观察,确保得到最好的救治。

  已逐步恢复运营

  上海地铁部门负责人在27日晚间的新闻通气会上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上海地铁十号线于27日晚间7时许逐步恢复运营。

  上海申通集团总裁俞光耀在27日晚间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说,事故发生后,地铁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疏散乘客,救治伤员;开展救援抢险,抢救列车和设备;调整十号线运行方式,对13个站临时封站,其余两路段采取小交路运营;迅速连续发布事故和救援信息。

  俞光耀说,16时,发生事故的16号车驶离现场;17时55分,发生事故的另一辆5号车完成救援,驶离现场。运营部门对各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对轨道、列车反复确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十号线在19时许逐步恢复运营,目前以时速45公里限速运行。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事故发生后,上海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公安、消防、急救等部门调派力量赴现场救援,伤员被及时送到周边医院,乘客被疏散。十号线沿线的各个区政府同时启动交通保障应急预案,交警部门对沿线重点区域进行疏导组织。公交公司在交通部门的指挥协调下,分别调派公交车进行驳运,最大可能减少晚高峰期间交通对市民的影响。

  地铁部门向乘客致歉

  9月27日,上海地铁通过官方微博就10号线追尾一事致歉,称“今天是上海地铁运营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

  上海地铁在微博上写道,“无论最终原因和责任怎样,给市民乘客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尤感愧疚。全力抢救伤员;尽快恢复运营;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和追责;坚决整改举一反三;再多致歉比起实际损害也显苍白,但还是要深深道歉。”

  事故发生之后,运营有限公司向乘客下发了致歉信称,“因运营设备发生临时性故障,导致列车运行不正常。由于造成您出行的延误和不便,在此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非常感谢您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成立调查组 做好善后工作

  事故发生后,有关方面立即投入应急处置,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运行秩序。

  目前,上海市已经成立由市安监局牵头的调查小组,由上海市建交委、交通港口局等部门以及独立第三方参加,下设专家组、综合组、技术组、管理组。同时,上海市交通港口局牵头,会同申通地铁集团等单位,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

  本报上海记者站 卞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