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述评: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 顺应进步发展潮流

2011年10月08日 09: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让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开始走上复兴之途。这不仅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大事件。它把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长、幅员辽阔的东方古国,带入了人类现代化大门。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在亚洲开了先例。中华民族命运由此逐步改变。历经慷慨悲壮百年,中国已今非昔比,并广泛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这使人想起曾有人形容中国是一头睡狮,而“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辛亥革命便是这醒来的起笔。

  回顾过去百年,最受瞩目的当是中国的沧桑巨变。世界舆论也将中国崛起视为上世纪以来最大新闻。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形成中央集权后,中华文明曾发展到烂熟,一度领先世界;然而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使中国一败涂地,四分五裂,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1840年广州炮响,到1911年武昌枪声,这头“睡狮”终于醒来。辛亥革命不仅令男人剪去辫子,使女人松开缠脚,也开始除去人们心中对皇权的迷信和对列强的恐惧,把人们从思想的千年梦魇中解放出来。光阴荏苒,百年之后,昔日皇家禁地已是人民的公园;民众迈入天安门广场旁的大会堂议定国家大事;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故宫中和景山上轻松徜徉,与中国居民微笑交谈……这里面,决定历史的密码在哪里?关于未来的结论又由何得出?

  首先,这一百年,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由中国人自己做主改变命运的百年。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民族复兴被置于最高追求,在“振兴中华”口号下,爱国者齐心协力,各阶层团结起来,为重新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而奋斗,与腐朽王朝和西方列强展开不屈不挠抗争。浩荡民意,是五千年文明向心力、创造力、坚韧力的体现,任何违背它的,都必遭唾弃。君主专制的溃败首先是自己内部的溃败,是失去民心的溃败。孙中山先生发起的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功盖千秋!然而辛亥革命事业未竟,根本原因,也在于作为领导者的资产阶级最终没有把广大人民作为根本依靠力量。这只能由更先进的力量来完成。辛亥革命后不过十年,代表受压迫者的中国共产党即应运而生,接过孙中山先生的旗帜,把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的历史使命担在肩头。回头来看,中共崛起,实为必然。百年历史演进的每一步,都围绕谁能引领民族走向复兴,新旧力量的反复较量,最终由历史和人民作出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和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伟大梦想的实践者。谁能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凝聚起广大民众力量,谁能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谁能令老百姓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谁能让中国人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这一百年,是一个古老文明融入时代潮流,朝着人类最有前途的方向不断前行的百年。数千年前,中国就已是少数几个率先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文明古国,凭靠先进的农耕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和文化,遥遥领先列国。但欧洲文艺复兴后,格局大变。西方诸国率先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解放生产力,经济、科技和军事突飞猛进,成为富强的新型国家。中华帝国却拒绝变革,视工业化的伟大成就为奇技淫巧,与列强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庞大帝国,溃于一旦,又实为固步自封、拒绝进步所致。对于工业革命以来汹涌于全球的现代化浪潮,各个国家,都必须作出回答。辛亥革命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响应,它是中国先进分子向世界开放、向世界学习的结果,也是人类追求进步的潮流中,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一个组成,由专制社会迈向民主社会的一个组成,把一人的天下变为亿万人的天下的一个组成。然而由于先行者们自身的历史局限,未能建立起推动中国发展的现代制度,未能消除国家积弊并解决实际中诸多问题,未能有效使几千年的农业大国转向新兴工业国,未能认识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唯物规律。这就使得现代化的使命必然落到更具进步思想、眼光和觉悟的民族先锋者身上。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历多年艰苦奋斗,“共和梦”才终成“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一百个春秋,中国的复兴之路历经风风雨雨,不变的是,凡站在潮流前列、倡导思想解放、开放创新之时,凡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将先进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之时,凡与时代向前的车轮合拍之时,中国社会就能前进,反之则停滞、倒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