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西方模式到中国特色路 孙中山确保“主权在民”

2011年10月10日 11:1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西方模式到中国特色路

  孙中山弃西方模式,而寻求中国特色路,其思想大拐点,具体体现在“三民主义”的提出,确立了既解决政治问题,又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国式发展模式。

  孙中山寻求救国图存之路,确立理想目标,有一个过程:由学习和模仿西方,到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即从西方模式到中国特色路。

  别样的求学之路,让孙中山立志学习西方,“改良祖国”

  孙中山生活在中华大厦之将倾时代,出生在首当其冲地饱受列强欺凌的广东。12岁时,拖着长辫,随母赴夏威夷孙眉长兄处探亲,从澳门启程而大开眼界,并在夏威夷开始受“欧洲式教育”, 后又在香港完成中学与大学学业,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科学知识。别样的求学之路,垒砌起中西贯通的文化基石,提升了自身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并立志学习西方,“改良祖国”。

  在孙中山生长的年代,放眼看世界的一代仁人志士,大都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孙中山也不例外。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仿行泰西”,以西方为坐标而设计的改革方案,希冀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西方的强国之路。因上书失败,孙中山不得不举起武装斗争大旗。1894年的广州起义未发而败。被通缉的孙中山流亡国外,在伦敦蒙难,获救之后留居欧美,迎来了影响其革命历程的思想大转折。

  留居欧美期间,孙中山迎来思想大转折

  留居欧美的孙中山,在短时间里得益匪浅。其一,他考察了西方社会,目睹了工人罢工,亲历了工业化后,物质文明增长的同时,“富者日富,贫者日贫”的现状,感悟土地与资本被少数人所垄断,资产的垄断者“富与国等”,“‘平等’二字已成口头空话”,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西方社会并非广大民众的“极乐之乡”。其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特别是阅读了为解决社会问题应运而生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著作。据英国侦探报告资料显示,1896年12月3日至6月24日期间,孙中山进入大英博物馆有68次之多,平均3~4天到图书馆一次。阅读了当时风靡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乔治·亨利的《进步与贫困》,二人的思想对孙中山影响至深。

  孙中山在观察、感悟和反思中,重新审视西方社会,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他的思想升华了,革命的目标更明确了。他在原来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以及“创立合众政府”——民权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为“打破”“贫富的不平等”,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民生主义。1905年《〈民报〉创刊词》首次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的革命主张,同年建立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其“总章”明确表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明确提出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举,即“毕其功于一役”。

  可以说,在思路调整后,孙中山的目标,是构建“民有”、“民治”、“民享”的“天下为公”社会。这一思想大拐点,具体体现在“三民主义”的提出,确立了既解决政治问题,又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国式发展模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