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青年报:小悦悦父亲担不起慈善公信之殇

2011年11月04日 09: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佛山女童小悦悦遭碾压事件引发关注,其家庭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善款。小悦悦不治身亡后,其父王持昌决定将善款捐出。但随后,王持昌接到了大量短信电话,除求助信息外,不少人质疑善款去向,指其敛财。王持昌称这笔善款如今对自己而言,已经成了烫手山芋。(央视《新闻1+1》11月2日)

  小悦悦离世后,如何处理捐款引发世人关注。对此,父亲王持昌表示,各地捐来的善款将会通过慈善资助或者其他方式,捐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眼下,他正在逐步兑现自己的承诺,继第一笔善款6万元捐给广东茂名白血病患者陈良发之后,又向在北京住院治病的安徽贫血女孩李惠千捐出善款3万元。以捐出善款的方式进行爱心接力,让小悦悦的“生命”在其他孩子身上延续,这不仅是小悦悦父母最大的心愿,也让我们每个人心头倍感温暖。

  就目前所知的情况来看,处理善款的过程中,小悦悦父亲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从开设银行专门账户,到前往医院捐出善款,所有环节都在媒体监督下进行,每一笔善款的去向,和受捐人的情况,都通过媒体和网络进行公开。然而,尽管如此,仍有太多的风言风语扑面而来。质疑小悦悦父亲“店关门了,卷款跑了”的声音充斥网络,他本人每天都能接到很多的电话和短信,质问善款的去向,质疑他在敛财。

  正如评论者魏英杰所言,“让还沉浸于丧女之痛的王持昌承受拿钱跑了的流言,何尝不是往他伤口里撒盐”。与佛山街头漠然走过的18名路人相比,这些无端指责甚至谩骂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小悦悦父母造成了“第二次伤害”。当关切爱心变成舆论暴力,不是小悦悦父亲做的不够尽善尽美,而是面对慈善公信之殇,他不幸成为了代人受过的替罪羊。

  实际上,我们并非第一次面对未尽善款的去留问题。早在1994年,山东女孩杨晓霞身染怪病,各地好心人为她捐款累计87万元。最后晓霞病好了,还上了大学,未用完的45万元则捐给宋庆龄基金会,帮助更多有疑难杂症的孩子。

  不过,这种中国式大团圆的温馨结局,却没有能够在17年后的今天再次上演。当王持昌想把这笔钱放到广东慈善总会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网友一致表示反对。在舆论压力之下,小悦悦父亲只能孤军奋战,自己受理和甄别求助信息。

  郭美美事件,诈捐门、发票门、卖药门等一系列负面事件,让中国慈善的公信力下降。今年七八两个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8.4亿元,降幅达到86.6%。专业化的慈善组织尚且如此,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救赎,又如何抵挡来自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在先入为主的猜忌和质疑之下,小悦悦父亲不管怎样做,都会招来非议。即使抓住了媒体这株救命稻草,也无法堵住悠悠众人之口,证明自己的清白。

  现代慈善观念认为,慈善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事业。逃避慈善组织的规模运作,倒退回一对一的直接救助,不仅违背了公益慈善的发展趋势,也无助于拯救慈善的形象。小悦悦父亲的尴尬窘境,再次凸显重树慈善公信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唯有给慈善运作以刚性规范,真正让慈善成为“玻璃缸里的鱼”,才能避免善款变味成为烫手山芋。(张遇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