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疆策勒:科技给力“人进沙退” 流沙地变瓜果乡

2011年11月10日 12: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新疆策勒11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昔日流沙地,今朝瓜果乡。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历史上曾是著名“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然而,由于流沙肆虐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使现在策勒绿洲北部两座古城被沙漠吞噬。这里的人们曾3次挥泪离别故园,但风沙仍然步步紧逼。

  上世纪80年代初,流沙再次逼近到距离县城边缘l.5公里处,沙临城下的局势使策勒绿洲再次告急。

  受命于危难之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于1983年成立策勒沙漠研究站,科研人员奔赴策勒县风沙前沿,与当地政府和各族居民一道,开始科技助力防沙治沙、推动“沙漠造福人类”的艰辛历程。

  “策勒人民生活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没吃够,夜晚再来补”。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中科院新疆策勒沙漠研究站科研人员长期坚持开展沙漠化研究,通过治沙实践中的技术积累,并结合策勒县实际情况,探索采用生物防沙和工程防沙相结合的技术途径,建立起策勒绿洲外围的综合防沙体系。

  现名为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科院新疆策勒研究站)的副站长曾凡江研究员表示,经过多年治理,已使策勒流沙前沿后退2-5公里,基本解除了流沙对县城的威胁,风沙线前沿38个自然村的农业生产得到保护。

  今年47岁的当地维吾尔族村民贾帕尔已经是6个孩子的爷爷了,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参与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的防沙与沙漠治理工作,并利用沙漠治理、改良后的土地种植10亩核桃和10亩红枣,年收入已达人民币25000元左右。

  科技防沙治沙工作给村里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原来的流沙地,如今已变成大片的林地和果园。贾帕尔称,村民们通过种植红枣、核桃、葡萄、石榴等致富,现在的生活非常“亚克西”。

  曾凡江介绍说,近30年来,中科院新疆策勒研究站沙漠防治领域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一是建立绿洲外围流沙治理模式和引洪灌溉恢复植被技术等生态综合整治体系;二是提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收复的沙漠化土地上,建立粮、棉、果并举的复合种植模式;三是探索经济型生态屏障建设中基于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的不同植物种配置技术;四是形成不同植物种配置方式下肉苁蓉接种技术,取得明显生态、经济效益。

  今后,新疆策勒研究站将加强多重胁迫的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研究、开展自然和人为驱动下的荒漠生态系统演变趋势研究、继续荒漠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不同尺度的荒漠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研究,建立退化荒漠生态系统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和调控、集流沙治理和沙产业发展为一体等技术体系。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长、策勒研究站站长雷加强研究员认为,该站在研究过程中,把综合防沙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为沙漠-绿洲过渡带综合防护体系,并在过渡带建立“粮、棉、果、桑、草”立体农业体系。从大面积流沙治理到沙漠-绿洲过渡带综合治理与开发,从“人类征服沙漠”到“沙漠造福人类”,这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荒漠化防治提供出新典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世界范围首次颁发的8项“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中,中国所获两项均为中科院新疆策勒研究站的成果。“在人类征服沙漠、沙漠造福人类的斗争中,你们做出了让人类完全信服的成绩。这是人类对沙漠斗争的伟大胜利。”国际地理学会干旱区资源管理分会主席、德国学者豪斯特·G·门森教授在考察策勒沙漠治理项目后评价说。

  中科院新疆策勒研究站附近的沙漠向绿洲过渡带上,一座无字石碑肃然矗立。它无声见证着当地“人进沙退”的曲折历程,也默默纪念着投身防沙治沙的人们。(完)

分享按钮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