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柳斌杰: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改变政企不分局面

2011年11月10日 11:3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意义十分重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经验;二是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进度、加大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厘清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概念及分类改革的要求,相应地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任务。这是对现代文化认识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带来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迅速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选择了35家文化单位和9个地区先行先试,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优惠政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一批自愿参与改革的文化单位和地区也取得不少突破。中央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于2005年年底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其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在4个方面推进,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各自回归本位,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单位是按照行政级次配备的,实为行政部门附属机构,没有独立经营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市场主体缺位,显然难以发展文化。所以,中央把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紧抓不放。从2003年到2011年先后完成了出版、发行、电影单位转企改制,部分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广电网络也完成了转企改制。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为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

  三是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主要是面向社会、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纪念馆等,完全变成公益单位,政府主导,向公众免费开放,创造社会效益。对于既是公共传播机构又有经营性产业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实行“两分开”:编辑、出版、播发等新闻宣传业务,仍然实行事业体制;印刷、发行、广告、电视剧制作、网络传输等,则要剥离出来,转企改制,实行市场化运行。这两项改革也取得了突破,加上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四是调整结构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在转企改制的同时,重视产业、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组建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打造了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加快了文化创新与高科技的融合,文化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正是有了将近1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基础和改革发展给文化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会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有4点。

  一是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党委领导,就是各级党委要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管好方向,管好政策,保证党对文化建设的决策落到实处;政府管理,就是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行业自律,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行业组织的作用,制定行规公约作为协调、规范行业行为的准则,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社会监督,就是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对文化事务的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就是企事业单位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或事业法人,独立承担经济、法律或刑事、民事责任,依法运营。这就要求在宏观上明确各自的社会职能、法律地位、运行规则、权责关系。

  二是在微观层面上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无论文化企业还是文化事业单位,都是具体承担文化创造、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实体,必须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灵、管理不善的现状,通过改革创新,形成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人人奋发向上的生产、经营、服务机制。

  三是在市场层面上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文化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改革政府包办文化的状况;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主要依靠市场来吸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在国际层面上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文化走出去既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开拓文化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关键是要改革、重构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主要通过市场主体、市场渠道、市场竞争和名牌文化产品、超越他人的文化服务实现走出去,让中华文化传遍世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决定》对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作了重点部署,明确提出了各项任务。

  (一)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创办了数量巨大的国有文化单位,它们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落后的体制机制使其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让其焕发青春活力。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就是在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一是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要求,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要创新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自我发展,通过上市、债券、股份制等多种方式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壮大国有文化企业的实力。

  二是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担负公共文化服务责任的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是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变财政养人为财政养事,政府通过采购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支持文化事业单位。凡是使用政府基金的文化单位都要有绩效评价考核办法。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建立理事会,使公益事业更加公开透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