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民间慈善遇公益资金透明难题 折射中国慈善困境(4)

2011年11月16日 15: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许多人忘记了自己的力量

  应努力让政府主导的慈善转化为社会化慈善,微慈善将成为趋势,每一个公民的细小慈善行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刊记者/庞清辉 文/王一凡

  官办慈善机构的改善速度正与公众对慈善失去信心的速度赛跑。与此同时,来自民间的微慈善正在快速生长。“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语再度流行,它强调慈善不是富人或企业的专属责任,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可以实现的生活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是全民公益理念的倡导者,《中国新闻周刊》对他进行了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因“郭美美”等事件,官办慈善成了众矢之的,如何看待它们在短短几个月内受到如此多的质疑?

  陶传进:这反映了公众对谁都不信任的倾向,其根源在于,长久的行政操控,使社会公众的自我表达机会大为降低,一旦有突破口,便进行发泄。公众的这么多牢骚,其实是想抗衡那只操纵的手。

  在政府主导的慈善机制下,我们对于慈善机构倾向于整体性地评价:或是都好,或都不好,但很少会是“有的好、有的不好”。所以,一旦社会公众捕捉任何信息表明在某处出了问题,就会牵涉出对于所有慈善组织的信任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人们在质疑官方主导的慈善机构时,民间的慈善组织是否受益了?

  陶传进:看起来官方慈善机构遭受到了来自社会的重创,其实社会本身才是遭受伤害最大的群体。当人们失去信心的时候,失去信心者本人是痛苦的承受者。

  其实,如果募捐等活动是由社会来选择——人们自主地去选择他们认为可信的慈善组织——而不是由政府要求选择,就会好很多,我们称之为“社会选择”,要想让慈善更加原汁原味地做下去,就需要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行动的机会。

  中国新闻周刊:应怎么面对这些质疑?

  陶传进:应尽快努力让政府主导的慈善转化为社会化的慈善。后者的实现需要满足以下两点:一、慈善募款不再是少数组织的垄断新行为,那些能令我们信服的组织也将包含在其中;二、这些组织的生存选择由社会捐赠人决定,公开透明将成为首要生命线,而不再需要别人去监督,也不需要政府主导来建立公开透明机制。

  现实恐怕相反,人们倾向于对政府施压,要求他们保证官方慈善机构不出问题,其实这样会到把慈善行为再度推到政府手中、转化为政府慈善的轨道,这样做的危险在于,一旦政府承担这样的压力,它就会将更多的社会组织拒绝在合法运行的门槛之外。

  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在揭示一些组织运作有问题的同时,给另外一些社会组织冒头的机会,让民间承担更多的善款募集与使用的社会责任。这样,公众的信任可以分化,信任以不同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组织。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多年调查和研究中,是否发现一些相对值得信任的组织和模式?

  陶传进:最佳模式就是每个人改变自己。“社会选择”和“社会起来”这两个是核心词。现在中国基金会有2400多家,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并不是每一家都不好。也已经有人站出来,自己做。但很多人自己又不愿意做,又要骂人,那自己可能也是被骂的对象。社会本身是多元的、自由的,抱怨别人的人,自己也该想想,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以前,官方和富豪是慈善的主体,但这也正是我们看到的不完善的地方。我认为微慈善将成为趋势,每一个公民的细小慈善行为是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新闻周刊:微慈善的含义是什么?

  陶传进:微小的慈善,简称微慈善,比如今年出现了很多微博慈善,个人运用新媒体去做公益事业,也是微慈善的一种。每一个人先从自己开始,每一个人都是主宰者。这是微慈善的真实含义,社会的真正美好要仰仗于微型慈善而不是巨型慈善。

  但因为很多现实原因,微型慈善从操作上会比巨型慈善更难做。

  我理解的微慈善,就是生活中我做点事情,促进人和人之间友好。慈善并不是单纯地帮助别人,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显示出来的是“你是谁”,助人者在自我尊严、人生的价值感等方面,都会产生变化。在实现自身价值认同的同时,也对社会有所助益,这就够了。

  中国新闻周刊:微慈善中的不专业等因素需要纠正吗?

  陶传进:生活中的慈善不需要太专业,不专业也能做成好事。人能感到善本身就能起到好效果。这与大型慈善不同,“大”的慈善项目,还会带来社会声望、政治利益,之后人们感受到的不一定是善,还会感觉到动机。大型的慈善是花别人的钱,不专业别人为什么把钱给你?

  而对于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的“微善意”,是不是纠正其中不专业就会变成非最好的?也不一定。当然,微慈善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把公益做大,最后走上专业化道路。但是专业化以后,也会出现专业化的问题,而且有可能会是更致命的。

  不能要求一种方式解决现在所有问题,也不能因为有问题,就忽视它现在的优势。

  中国新闻周刊:官方慈善机构,与民间微慈善,是什么关系?

  陶传进:不是只有官方机构出现问题,才想发展民间力量。1949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慈善和救助是政府的事、是国家的事,政府一度包揽了所有民间救助。但慈善的本质实际上是民间性的,政府的救助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来完成,是政府的一个分配形式,“慈善”先天性就是民间性的。

  我们对慈善和公益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熟。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收入高的富人们往往成为焦点,网民发帖询问富人的捐款数目,甚至有网民会在各慈善机构的网站上“查账”,捐款较少的富人会受到铺天盖地的谴责。正是因为对于其他人捐款的过度关注,让我们许多人忘记了自己的力量。 ★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