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武汉成为华中“水上门户” 构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2011年11月19日 16: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武汉11月19日电 (记者 徐金波)武汉市副市长尹维真19日出席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战略国际研讨会时表示,武汉新港经过三年建设,已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和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水上门户”,到2020年将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武汉新港建设成就斐然

  据尹维真介绍,湖北拥有1038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在沿江各省市中位居第一。自明清时代开始,武汉就依托纵横交错的水运体系,跻身中国“四大名镇”,赢得“九省通衢”和“货到汉口活”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港一度成为中国内河第一大港。

  2008年,湖北省整合武汉、鄂州、黄冈和咸宁4市的港口资源,建设武汉新港。此后,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张德江副总理等领导先后考察武汉新港,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建设武汉新港作出重要指示。

  三年来,武汉新港累计开工项目82个,完成投资212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2010年,武汉新港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先后开通直达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不定期货运航线,恢复开通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成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水上门户”。

  构建航运中心优势明显

  尹维真认为,国家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既是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也是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还是推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的重要举措。

  武汉构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各种战略机遇在武汉叠加,支持力度空前。特别是国务院颁布今年《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更是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是武汉得中独厚,区位优势明显,水运事业发达,是长江干线利用自然水深通行5000吨级船舶的起始点。当前,武汉铁路、航空、公路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断提升,为重塑水运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基础设施完备,港航条件优越。武汉新港是中国内河主枢纽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规划港区及腹地面积9300平方公里,港口岸线548公里,拥有27个港区、502个生产性泊位,最大靠泊能力7000万吨,年货物通过能力9200多万吨。等级航道里程达378公里。港区内集疏运网络完善,初步形成了铁、水、公联运的交通格局。

  四是航运资源集聚,产业配套齐全。武汉地区汇集流域、省、市三级航运管理机构,是长江全线航运管理和决策中心所在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船舶生产基地,航运产业配套齐全,整体实力雄厚。截至2010年底,拥有87家航运企业,47家船舶修造企业,15家航运设计研究院所,9所高等院校每年培训2万余名各级各类航运人才,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大方略描绘发展蓝图

  尹维真表示,按照国家和湖北省对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定位和要求,《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战略纲要》已经“出炉”,其总体战略构想是:以武汉新港为龙头,全力打造“一中心、三枢纽、六基地”,到2020年,全面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以武汉为核心,立足长江中游,辐射中西部地区,连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国际功能、通江达海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三大枢纽”是指长江中游通航环境的重要枢纽、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港口经济的重要枢纽;“六大基地”即为中国内陆主要的集装箱运输基地、船舶制造基地、综合航运服务基地、航运科技与教育基地、物流及贸易基地、信息服务基地。

  围绕上述战略构想和目标,政府将实施五大方略:畅通大通道,构建高等级航道体系;加快武汉新港建设步伐,使其成为以集装箱、大宗散货、件杂货、商品汽车运输为主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构建多元化集疏运网络,实现铁、水、公、空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构建绿色高效航运体系,力争到2015年,新港货运船舶总运力达到800万吨,“江海直达”航线覆盖中国沿海和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港口,成为建设“绿色港口”、发展“低碳航运”的典范;吸引金融、保险、咨询、信息、交易等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企业落户武汉,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推动钢铁及深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向沿江集聚,加快发展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国际采购、离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的沿江经济体系,力争到2015年,临港产业产值超过2200亿元。

分享按钮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