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傅莹谈中欧关系 称要培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意识(2)

2011年12月02日 18: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毋庸讳言,在危机中也暴露出中欧之间在信任上存在的弱点。

  例如,在今年G20峰会临近的时候,中国人听到来自欧洲充满矛盾的声音:

  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救助欧洲摆脱困境;

  也有人担心中国将向欧洲提出“恐怖的要价”;

  甚至有人声称,向中国寻求帮助是欧洲的屈辱。

  这也引发中国民众的讨论,人们问:人均GDP只有4千多美元的中国如何去救助人均GDP高达3万多美元的欧洲?

  事实上,中国不是旧式强权国家,毫无利用金融工具谋取权利的打算。中欧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在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之际,中国通过向IMF注资、购买欧洲债券和增加进口、扩大企业投资等方式,支持欧洲国家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这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今后,中国将继续参与国际社会和欧洲一道克服危机的努力。

  中国加强同欧洲的经济合作,这正是欧洲克服困难所迫切需要的。为什么要对这样的正常、有益而又健康的交往赋予如此多的负面政治含义呢?这种扣帽子的作法只会干扰中方的决策,阻碍双方合作的深入。

  这个现象,它反映出的是欧洲对华发展关系长期存在两股相反的力量。一股是加强合作的吸引力,另一股是怀疑猜忌的排斥力。这使欧洲在消除对华关系障碍上难以迈出大的步伐,欧洲媒体对华看法也经常在看好和唱衰之间摇摆。

  中欧关系发展到今天,利益交融已经非常深厚,双方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都看到这符合各自的利益,双方领导人都对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表达了明确的政治意愿和信心。

  30多年前,正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让中国和欧洲的老一代领导人走到一起,30年后的今天,应对危机应成为中欧增进信任与合作的新机会。

  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要培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意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对欧方来说,需要加强对中国发展水平和发展道路的理解和尊重。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制度建设也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曾经相当严峻,现在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而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工业化建设的,在工业化的中期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和解决公平分配、社会福利、民主决策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中国人口是欧洲的两倍还多。目前我们是成功的,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欧洲人在观察中国的时候,应多用历史的眼光,尊重中国选择的道路和正在进行的重大实践和艰苦努力。

  中国对来自欧洲的批评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有道理的可以接过来逐步改进;对于误解和偏见要坚持多做说明。我们需要培养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和增强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二,要坚定互利双赢的观念,推动中欧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和欧盟分别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有很多契合点。双方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激消费、鼓励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作为重点目标。

  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每年对外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千亿美元,富有远见的欧洲企业家不应错过这样难得的机遇。

  中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前瞻性的部署。比如,今年,中德建立起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和生命科学创新平台;中法提出要在航空、核能等领域开展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合作;中国同中东欧国家首次举办了经贸合作论坛,提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在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双方会探讨如何拓展在城镇化、能源、环保、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使之成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

  中国重视解决欧洲在华企业的关切,同时,也希望欧方采取措施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更多便利和帮助。

  第三,要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增进中国和欧洲各国公众之间的了解。

  在今年举办的“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中,各国青年通过参访、座谈、联谊等活动加深了彼此了解,结下了深厚友谊。

  目前,中国在欧盟国家留学人员总数接近24万,去年,有近3万名欧盟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欧盟国家来华旅游人数达300多万,而中国公民首站赴欧盟国家旅游的人数有150多万。每天有超过70多个航班往来中欧两地,双方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此外,中国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举行的“文化年”和“语言年”等活动,也产生了广泛积极的社会影响。

  明年中国与欧盟将启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从更广泛的角度规划和促进中欧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今年是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端,我记得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鲍伊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在过去五个世纪里,每个世纪第二个10年发生的大事,都改变了整个世纪的历史轨迹。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的时候,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资金、技术和资源正在以更大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我觉得有希望成为人类第二次大规模工业化的浪潮,而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一切都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实现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大多保持了国内的政治稳定,在世界上不仅没有带来大的动荡或者冲突,而且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像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应该思考如何抓住这个机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与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相信正确的选择是接受并且欢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并且从中获取新的增长动力。

  胡锦涛主席去年10月访问法国时提出,希望21世纪是“和平、合作、发展”的世纪。我理解,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有雄心的目标是因为我们相信,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世界大趋势不会改变。

  过去30多年中,中国坚守和平与发展的大势,获得了成功,今后仍将坚持走维护和平、改革开放的道路,并担负起推动世界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国际责任。中国需要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伙伴,一道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我们的命运和未来就像我们之间的陆地一样是坚实地连在一起的。

  我坚信,只要双方相向而行,坚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中欧将建立起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造福于人民,造福于世界。

  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