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农民收入八连快凸显三农黄金期

2012年01月04日 17: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专家分析认为,这个“黄金期”的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则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特别是,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纵向看,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横向看,也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增产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2004年至2011年,我国三大粮食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增产幅度年均3.12%,超过1978年到新世纪初的年均增产幅度2.28%的水平,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出1个百分点;我国三大品种单产年均增长1.69%,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增长1.13%。

  在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八年较快增长。尤其是2011年,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00多元,实际增长10%以上,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在灾害重、挑战多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粮食生产“八连增” 、农民增收“八连快”,这是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基础不断加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成果。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八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

  其中,粮食始终是这些强农惠农政策的重中之重。政策支出的着力点主要放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动地方政府抓粮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上,其中尤以农业补贴政策最为突出。8年来,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不仅保持了稳定,而且年均增加1.41%,这充分显示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对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部不久前已确定,2012年要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一些专家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将面临严峻挑战——粮食“八连增”后,产量基数高、资源约束日益凸显,气候条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农业防灾减灾压力加大;目前粮食生产的资源要素已绷得很紧,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继续提高单产的难度很大。

  同时,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多、出口环境恶化,可能从就业人数和工资水平两方面影响明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依靠农产品价格增收,依靠农民外出务工增收,形势都不容乐观。

  如何保持增产增收的良好势头?程国强说,要抓住“黄金期”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必须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怎样使农民在粮食增产中得到实惠,持续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二是如何使主产区产粮不吃亏、地方经济能发展,有效调动地方重粮抓粮的积极性。三是怎样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指向性和有效性,使政策支持持续发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支撑作用。四是如何建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机制,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依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增强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韩长赋说,今年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巩固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抓粮食的好局面。对粮食增产多、贡献大的大省大县继续加大工作激励和政策支持,调动地方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积极性。

  同时,坚持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务农收入稳定增长。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推动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县域经济活力。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实施农民创业就业培训计划。(记者刘羊旸、董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