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民盼街头搭建遮阳篷 相关部门称不好管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郑州市民盼街头搭建遮阳篷 相关部门称不好管理
2010年06月01日 14:44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

    “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水泥马路越修越宽、广场社区‘有绿无荫’,都使城市的‘热岛效应’日益加剧,这不仅使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空前的两难境地,同时对各地政府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近日,有网友在大河网发帖,希望郑州也像杭州等地一样,在街边搭建遮阳篷,为市民提供一个盛夏遮阳、雨天避雨的场所。

  [网友发帖]

  希望郑州街头搭建遮阳篷

  5月30日,大河网友“古陵斋主”在魅力郑州论坛发帖称:“近年来,郑州市很多道路的行道树被砍伐,如今,夏天又到了,很多道路光秃秃的,地表温度极高,给市民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所以,希望政府考虑在郑州的慢车道设置一定数量的遮阳篷,为过往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遮风挡雨,遮阳纳凉!”

  对此建议,跟帖网友褒贬不一。“路口处不宜栽大树或绿化带,影响转弯和视野。”网友“灯花百结”显然不太支持这一主张。

  “支持楼主,开封有些路口就有,可以减少闯红灯现象。可以做广告,不需要政府投入。”网友sean2001说。

  “期待郑州街头也出现这道亮丽的风景。”网友“影视设备”的说法,恐怕道出了大多数骑车族的心声。网友们说,在我省开封、洛阳等地,几年前便开始搭建这种方便行人的遮阳篷。但是,遮阳篷由谁搭建、由谁管理,是网友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

  [记者调查]

  烈日炎炎市民期盼遮阳篷

  昨日,郑州市最高气温为28℃,据郑州市气象台5月30日发布的预报,本周内,郑州市没有降雨,最高气温将在30℃上下徘徊。在烈日中穿行的骑车族,对这一提议是何想法?昨天中午12时,记者开车沿花园路由南向北、沿经三路由北向南,随机采访一些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行人。这两条道路是郑州市车流行人最为密集的主干道,相对于网友口中“刚刚栽种完树木的紫荆山路”和“光秃秃的顺河路”,道路两侧栽种的景观树,虽不能遮天蔽日,但也能为行人提供少许阴凉。

  经三路与红专路交叉口,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等候绿灯的7岁女孩李一凡,将手中的遮阳伞高高举起,为前座的妈妈张女士遮阳。“孩子学校在纬五路上,我们家在红专路,每天接送她得过十来个路口。天一热,我就感觉吃不消了,等红绿灯的时候,总是感觉被晒得头晕目眩。”花园路与农业路交叉口,陈女士和同伴刚从临近的写字楼出来,显然很不适应室外刺眼的日光,纷纷将手举在头顶,遮挡阳光。“一到夏天,路口交警的岗伞、协管员的爱心伞就变得很抢手,站在下面,能明显感觉减少了紫外线的辐射。”市民们多数希望街头能搭建面积相对宽敞、能容纳路口等红绿灯行人的遮阳篷。

  开封市是我省较早搭建遮阳篷的城市。2005年5月,交警支队和开封爱家家具商场携手,由商场出资在市区道路非机动车道安装32个交通安全宣传遮阳篷,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称赞。据开封市交警支队负责人介绍,开封市的遮阳篷高约3米,全部为钢结构,篷两侧及内部支架上则印有交通安全标语。每个遮阳篷下能停约20辆自行车。此外,2007年3月,新华社刊发新闻,报道洛阳市交警在部分非机动车道上搭起遮阳篷,让市民在炎炎夏日里无需顶着烈日等红灯。省外一些城市,如杭州,从2008年就开始在主干道搭建遮阳篷,为杭州行道树的绿化没有跟得上采取补救措施。

  [部门说法]

  遮阳篷不好定性,不便管理

  王先生是我省一家专业生产遮阳篷的企业员工,他说:“不管是遮阳伞,还是遮阳篷,它们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伞上所用面料和骨架。遮阳篷所用面料,一般分为牛津布、涤纶色织布、亚力克面料等。街边的广告伞多是牛津布,这种布面料比较薄,使用寿命一般只有一年。涤纶布相对厚一点。亚克力面料主要用于高档伞的制作,能用上四五年,但是售价比较高。”

  “网友热议的这个话题,我们去年就开始关注了。去年,郑州市交警支队的领导还专门去开封考察过。但是,遮阳篷属于易损耗品,搭建初期,可能既美观又实用,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但风吹日晒之后很容易破损,也许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郑州市交警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由于搭建遮阳篷的计划并未出台,对于网友搭建遮阳篷由谁批准的疑问,交警部门建议记者咨询市政部门。市政部门工作人员的答复是:“在道路上搭建遮阳篷,是否要先经过规划部门规划?交警和协管员用的遮阳伞是交通设施,归交警部门管。市政部门主要管理市政设施,或者建成后移交给市政部门管理的设施,如果遮阳篷有单位搭建,再移交给我们,我就能回答你的问题了。” □记者余淼文陈晓东图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