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港报:中国亟须制定海洋发展大战略的意义背后

2010年12月27日 1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7日电 香港《文汇报》27日刊出评论说,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首次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把建设和振兴海洋经济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发展意义、现实意义的战略决策。中国把海洋经济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海洋发展大战略加以研制、颁发和实施,是适时,也是当务之急的。  

  文章摘编如下: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现已面临历史的大转型,即须从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型。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振兴太平洋是21世纪世界经济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中国亟须全面系统的海洋发展大战略,否则,中国将错失21世纪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草案,首次正式提出“发展海洋经济”。这意味着从十二五规划开始,中央把建设和振兴海洋经济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发展意义、现实意义的战略决策。然而,仅此还不够,中国亟须制定全面而系统的海洋发展大战略。

  从历史上看,向海而兴,开海而盛;背海而弱,封海而衰。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西方国家都是由海洋而崛起或靠海洋而兴起,因之,其建立的西方文明也归结为海洋文明,即蓝色文明。可以说振兴海洋经贸和海洋军事是大国崛起强大的必由之路。如果说19-20世纪是大西洋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则是太平洋世纪。振兴太平洋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全球化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由此,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迎来了21世纪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战略机遇期。因此,中国仅仅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尽管这是当今急需的、必要的,但却还不是完全的、完备的。从目前和长远发展来看,中国亟须制定和实施全面的、系统的海洋发展大战略。当然,就当前的世情、国情而论,从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战略做起是适时的。

  制定全面系统的海洋发展大战略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已面临着历史性的大转型,这就是从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型。人类对陆地资源和环境的消费已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已接近陆地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如若不加以改变,势将难以为继。不争的事实是,陆地资源现已几近枯竭,而人口的增长和消费增长尚无止境。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唯有从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据有关的测算评估,全球石油储量为10000亿吨,可供开采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底下约有1350亿吨;天然气全球储量约为280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底下有大约140万亿立方米。粗略地算,海洋底下储藏的油气占到全球的一半,随着今后近海和深海的勘探将会发现更多的储量。再者,海洋深水区还储藏有极为丰富的可燃冰,其含碳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的煤、石油、天然气总能源含碳量的两倍。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近些年,中国近海油气及专属经济区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发展神速,在深海钻井平台、油气生产装置的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方面业已进入世界前列,已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基础。在海洋能源经济发展方面,还有海能电力,如潮汐能、风能、太阳能、温差能的开发。

  海洋经济发展,除上述海洋能源经济外,还有其它海洋资源的开发,如海洋渔业、近海养殖业,以及尚未开采的海洋矿业资源,如锰结核的开采,据估算其储量有3万亿吨以上。含有锰、镍、铜、钴、铁元素的锰结核,形成于水深5000米左右的海洋底土,还是一种可再生的丰富资源,可供人类永久开采利用。当然,锰结核的开采难度较大,但中国在5000米深海开采作业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研发、开采都大有希望、大有可为。此外,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产业组成部分,还有已具和初具规模的港口经济、海洋航运、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以及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海洋环保业、海洋旅游业等。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

  总而言之,中国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前途无量。而这亟须制定系统的海洋经济战略来加以规划和指导。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中国在这方面还是一个弱项,亟待急起直追,还应后来居上。

  为了中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安全、自由航运安全、能源安全,中国现今特需急需加强自身的海洋军事战略,应对美国以制华为核心的对华战略、亚洲战略和全球战略。可以说,中国把海洋经济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海洋发展大战略加以研制、颁发和实施,也是当务之急,时不我待了!否则,中国将错失21世纪太平洋世纪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并将因此而延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蒯辙元)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