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解救欧元危机有利中国利益

2011年01月07日 1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7日刊出评论说,今天的欧盟已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贸易顺差来源地。解救欧元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文章摘编如下:

  希腊、爱尔兰相继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致使欧元面临自1999年创建以来的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巨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的态度和政策引人瞩目。中方的表态说明,面对欧元危机,中国不会袖手旁观。

  从历经曲折磨难创建以来,欧元虽然没有当初预期的那样强劲有力,但总体表现尚尽人意,它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是可救的货币,理由有两点:

  其一、从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来看,从当初的欧洲煤钢联营发展到今天产生了统一宪法、中央银行、“总统”和“外长”的欧盟,欧元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融合潜力。自希腊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以及随后的欧盟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救助行动等等过程来看,欧盟的经济、贸易和货币一体化程度与政治一体化仍未完全合拍,这次发生了欧元自产生以来的首轮危机,已经令欧盟就《稳定与增长公约》对成员国的经济和财政政策约束程度、欧盟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欧盟是否应拥有征税能力等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人们也认识到,欧元及欧盟的解体在政治上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可以预期,危机过后,欧元的政治基础将更加坚实。

  其二、德国在欧元区的主支柱作用依然可靠。在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欧元区出现了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这样的“欧猪国家(PIIGS)”。这些国家由于公共债务债台高筑,经济增长抵不上债务增长幅度而造成主权债务危机。这是它们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公共开支巨大、财政长期入不敷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经济增长要素被其他欧元区国家所吸附而导致的。但从欧元的中坚力量德国来看,金融危机后德国的状况依然总体稳定。由于拥有坚实而在很大程度上无可替代的科技力量,德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实质性冲击,德国的财政状况也始终表现良好,德国经济也没有出现问题,因此欧元不会轻易倒下。尽管内部达成一致并不容易,但今天的德国大国地位和对外战略已经深深的与欧盟连结在一起了。

  今天的欧盟已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作为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经贸关联国,中国有一定的能力和道义对欧元危机展开救助行动。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解救欧元符合中国利益。

  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来看,欧盟作为中国产品出口区仍然非常重要。中国的内需发展战略需要以空间换时间,赢得相对充足的缓冲期。因此,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元区作为中国贸易重要对象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虽然中国不可能像当年美国那样推行一个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但是,协助欧元稳定从而维持欧元区投资和贸易的稳定对继续吸纳中国出口是一个现实而可行的选择。同时,已经有中国学者指出,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导致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从11月5日的9.46变成了12月23日的8.71。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人民币相对欧元升值就达到了7.9%。毫无疑问,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这种大幅升值会严重制约中国产品的对欧出口。

  第二、从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国际政经环境来看,欧元稳定有利于降低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外交压力。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多年来依靠美元霸权地位,通过贸易逆差和发展虚拟经济为主的经济金融模式破裂而至少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恢复,中美之间通过中国贸易顺差又把钱借给美国消费的循环也难以为继。

  因此,对于美国,中国更应该巧用实力外交。作为美元的最大制衡力量,欧元在中国经济和货币外交中是一个可以和值得利用的重量级角色。在当今美国霸权的力量构成中,美元与军事力量几乎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如果国际货币体系中有一个强有力的替代者,美元作为世界经济贸易的货币本位角色就会受到极大挑战。因此,中国支持欧元符合扶弱抑强的经典均势战略。救欧元就是救欧盟。从国际政治博弈和中国多年来倡导的世界多极化的角度来看,欧盟的强大也有助于降低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身上的频率,从而尽可能减缓美国重返东亚步伐,至少也要分散美国的注意力才行。

  当然,对欧元如何解救,怎么解救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取决于中国与欧盟的协商,也取决于中国的外交考量。(周慧来)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