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香港文汇报:中国经济政策趋稳具有积极意义

2011年01月10日 1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0日电 香港《文汇报》10日刊出评论说,中央对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调整,是基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一种更加积极稳健的和常态化政策安排,将更有利于抗衡国际货币泡沫危机的冲击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中国经济政策转向的时点和空间而言,都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

  文章摘编如下:

  去年12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府对今年中国经济政策做出了重要战略调整和基本部署。即: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将结束施行两年多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而全面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2月25日央行突然宣布再度调升存贷款基准利率0.25厘。市场普遍解读为,中国经济政策或货币政策已发生根本逆转,今年经济形势转趋严峻。

  抗衡泡沫危机 促进健康发展

  其实不然,以笔者见,中央对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调整,正是基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一种更加积极稳健的和常态化政策安排,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复苏和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改变,财政与货币两大经济政策的“松稳搭配”(松财政;稳货币)和协调运行,将更有利于抗衡国际货币泡沫危机的冲击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从中国经济政策转向的时点和空间而言,都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

  首先,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由“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及时回归,即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置运用,由“松松搭配”转向“松稳搭配”,标志着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央政府果断采取的“全面宽松经济政策”已顺利完成其阶段历史使命。同时,经济政策的常态化“回归”也恰恰表明中国经济的复苏增长势头已确认稳定,既然现在经济复苏势头已经明朗,正是时候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及时、必要的收敛,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产业、经济和民生,全面实施结构性、科学性和环保型战略大转型的关键之年。为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低耗、节能、环保与高效全面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绿色GDP、扩大内需与现代服务导向转型,以及国家、社会、民生的“民富国强”与“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转变。中央经济政策将继续扶持和促进各经济领域的协调运行与稳健发展。同时,面对现阶段中国产业与经济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为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尽快实现上述领域的战略大转型,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强力经济杠杆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因此,中央对“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位是正确和非常必要的,与之配套的财政、税收、社保、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机制的改革明年将陆续全面展开。

  必须果断收紧货币流动性

  第三,由于欧美经济阴霾未散、持续低迷。美国为提振其经济复苏的动力,改善持续高企的失业率,11月已宣布启动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再次向全球和新兴经济体大量释出流动性或恶性通胀危机。同时,随着欧盟近期对爱尔兰债务危机拯救行动的开始和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11月28日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通过了未来应对欧债危机的“时效性注资拯救计划”,意味着欧元区全面的“二次量宽”政策也已开始。这势必加剧经济复苏强劲的中、印、俄等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危机。中国前三季度广义货币供应M2已突破69.6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达19%;房地产价格居高难下;通胀CPI已升达2.9%(11月更高见5.1%),预计全年将达到4.5%,并突破3%的年初预定控制目标。因此,为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复苏态势,避免出现通胀危机冲击经济,中央政府必须果断出手,收紧货币流动性。

  第四,“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协调配置,正是中央居于“经济安全、稳健”的原则考虑。其并非经济政策的单纯“正负”两极逆转,而是一种常态化或临界状态的稳健政策与调节机制安排。也就是说如此政策搭配,本身已蕴含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调节机制,将更有利于中央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收放调节。因此,毋庸置疑,今年中国经济形势仍将保持健康、稳定增长。因此,今年中国资本市场表现也将继续向好,这也正是近期各外资大行纷纷调高今年恒指目标到28000点-32000点的主要原因。(马建波)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