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秘密

2011年03月23日 17:36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村上春树的畅销名著《挪威的森林》已经拍成电影,电影和原作小说有多大的异同?上映前读者无不拭目以待,看完电影后又难免产生各种新感触,旧迷思添新疑惑,归根究底原作《挪威的森林》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1979年以《听风的歌》获得群像新人奖迈进文坛,从初期的不谈“性与死”,到彻底探究“爱与死”,1987年推出《挪威的森林》,从超现实到纯写实,作风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创下日本文坛最畅销纪录。也成为他的作品开始被New Yorker刊登,以及往后长篇小说陆续被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敲门砖。2009年村上春树再以《1Q84》震惊文坛。他的小说已经被世界翻译成46种语言。

  《挪威的森林》书中主角“我”和当时的村上春树同龄,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因此从很多迹象显示,《挪威的森林》相当程度是村上春树的青春回忆录。

  《挪威的森林》第一句“我三十七岁,当时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机舱座位上。”一开始就点出年龄。飞机上的音乐正播出披头四的《挪威的森林》,让他想起十八年前的自己,当时十九岁刚刚上大学。

  这样的描写非常像电影,小说采取了像电影般回忆往事的倒叙手法。

  他在写《挪威的森林》时,非常投入,满脑子都是小说场景的影像。他不写时,人物彷佛影片的暂停动作般,等他继续写下去,人物才又动了起来。所以尽管过去有很多人向他提出改编成电影的提议,他都没有答应。因为那些影像在他自己的脑子里都太真实了,他说没有必要拍成电影。

  因此,他会答应越南导演陈英雄将《挪威的森林》拍成电影的提议,令很多人跌破眼镜。不过,最近他看了电影试片时,倒有一种新的感觉。

  拍成电影后,他发现这本小说原来是以女人为中心的故事。在写小说时他是以第一人称的男人视线在看事情的,他以为基本上是一个名叫渡边彻的青年的遍历故事。可能很多读者也这样想。不过拍成电影后看来,故事的核心其实竟是女人。是绿和直子和玲子,还有喜欢永泽的初美。这四个女人的故事。比起这四个女人的存在,包括男主角在内的男人的存在,就显得稀薄了。渡边彻和其它出场人物成为等价的存在,因此结果电影把小说的第一人称翻译成第三人称了。

  村上说书中同寝室的室友“突击队”确实是以一个同学当模特儿。很多人都认为“绿”的个性很像村上的夫人阳子。

  无论校园场景、散步路径、打工场所和约会地点,都可以找到印证的地方。这些场景被“借用”为小说的故事背景,自然容易联想书中“角色”可能一一真有其人。不过作者是学戏剧的,更多部分是为了加强戏剧效果而加进去的吧。

  他的小说确实也反映出他所成长的时代背景。从60年到70年代,是一个激动剧变的年代,越战爆发,嬉皮风潮正盛,披头四的音乐流行全球,书中主角感性青涩少年高中刚毕业才来到东京上大学,就碰巧遇上学生运动的政治季节,从上课、逃学、约会到打工,一边躲进音乐世界,一边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自己在变,女朋友在变,周遭环境也在变,如何顺应下去?成长的挫折与苦涩,痛苦与挣扎,赤裸裸地描写出来。

  村上说通常他在描写一个人时不用模特儿,因为如果把某人的全部照写会变得很无趣,读者会感到无聊。他只把某个人的一部分拿来用。出现在他书中的人,无论男的女的,某种意义上其实多半是他自己。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他说所谓写实小说,并不需要写真的事实。只要人读起来感觉自然就行了。

  1949年出生的村上,历经战后经济高速成长期,美国文化泛滥普及的年代。独生子内向的他,喜欢一个人读小说、一个人听音乐。作品以第一人称“我”叙述生活的点滴,一个人喝啤酒、一个人煮意大利面,总是透露着孤独和疏离的气氛。

  成长在神户这个国际港都,从初中就开始大量阅读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世界文学名著,高中开始在旧书店买船员留下的便宜二手英文小说,陆续接触美国当代文学。从收音机听西洋热门音乐,零用钱都花在买爵士乐和古典音乐唱片。有空就去看名导演的世界电影。勤快地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营养,这些后来都丰富了他的小说世界。

  早期村上春树的小说主角没有名字。除了第一人称的“我”和直子之外,其它主角都没有名字。《听风的歌》中的老鼠,《1973年的弹珠玩具》中的双胞胎女孩208、209,《寻羊冒险记》中的羊博士、羊男、耳朵漂亮的女孩,《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中的穿粉红色套装的胖女孩、影子、门房、没有心的女孩……都是以人物的特征或绰号或号码描写,以符号代替名字,充满象征性和抽象性,这样的书写居然能继续九年之久,直到《挪威的森林》。

  九年不用名字,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作家。可见村上春树是一个多么独特创新又固执的作家,多么坚守自己的原则。

  为什么不给书中角色取名字?他说给角色取名字觉得满害羞的。初期的小说不是独白就是一对一的对话,(208、209双胞胎例外,因为她们两人在人格上等于一人)这样的情况并不觉得不方便。

  然而他渐渐感觉需要突破了。因为要三个人同时对话时,没有名字很不方便。《挪威的森林》他开始给主角取名字。这本小说,他刻意着力在描写三角关系的感情上。

  虽然村上认为渡边和直子与绿的关系,并不是三角关系,而是两条并行线。渡边和直子是一条线,渡边和绿是另一条线,两线并没有交叉。但渡边和Kizuki和直子则是三角关系。另外渡边和直子和玲子是一个三角,渡边和永泽和初美是另一个三角,这三个三角关系的角色都有同时对话的场面。这样的对话如果没有名字就很难描写了。因此不为他们取名字也不行。这样复杂的多重三角关系,编织成《挪威的森林》生动感人的恋爱交响曲。

  1989年他从意大利暂时回日本,接受《文艺春秋》杂志的采访时表示,基本上他自己认为《挪威的森林》是写得非常好的小说。

  他想以后自己可能写得更好,但他却不想再写《挪威的森林》般的写实小说了。这是一辈子只能有一次的作品。果然下一部《舞舞舞》他就又回到他所熟悉的带有超现实感觉的写法了。《挪威的森林》对他来说,是一个例外。当时他需要以那样的文体写,证明自己也能以写实手法书写。在得到证明之后,就不再想这样写了。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暂时告别日本,在欧洲住下来时写的,部分在罗马,部分在希腊写成。详细情形记录在《远方的鼓声》随笔书中。由于空间的抽离,他可以抛开一切杂念,不再被电话打扰,完全专心投入写作。尝试以纯写实手法写出恋爱小说。对自己做一次全新的挑战。

  藉这部作品村上可以说告别了自己的青春时代,在他的写作生涯更可以说是明显脱掉一层皮般的大蜕变。

  《挪威的森林》原稿是写在大学笔记用纸上的。(从下一部作品《舞舞舞》才改用文字处理机打字。可以打印出来,和储存到磁盘。)

  但写在大学笔记纸上,如果稿子遗失就糟了,所以他当时非常紧张,怕发生火灾,怕遭小偷。因此写好的,尽量早一点影印起来。但在罗马,影印店却不可靠,居然把稿子遗失一页。第四十五页不见了!原稿和影印都没有。回去问影印店的女孩子怎么了?对方轻松地说大概掉到哪里去了吧,竟然毫不在乎。可能夹到机器后面了,要她找,也嫌麻烦的样子。不过总算把机器分解开来从底部救回了第四十五页。

  部分喜欢超现实风格的读者,一时无法接受完全写实的体裁。部分一直喜欢《听风的歌》以来的女主角“直子”的读者,无法接受主角的移情别恋“绿”。部分读者对书的过分畅销,感觉不愿随波逐流落入俗套。因此原来热爱村上春树的部分读者,感到迷惑、彷徨,彷佛被背叛了般,说不出的孤寂无奈。

  另一方面,村上春树则忽然获得了大量的新读者。大部分的读者认识村上春树可以说是从《挪威的森林》开始的。

  他们并不知道村上春树早期作品的文体如何特殊,但因为喜欢《挪威的森林》才回头去找他其它早期的作品来读,对作者有了加深的理解。

  如果只读过一本《挪威的森林》的读者,老实说并不了解什么是村上春树超现实的文体风格。

  事实上他在最近的长访谈中,被问到新作《1Q84》的故事驱动力,为什么不是男性而是女性?

  他说过去小说中出现的女人,往往是消失而去,或具有女巫般引导作用的。《1Q84》中也一样,深绘里和安达久美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质,年长的女朋友则消失而去,和过去相同。不过这次《1Q84》不同的是青豆的出现,拥有明确意志,独立自主、坚强主动。可能因为以第三人称写才办到的。这种女性形象,村上自己写来也感觉新鲜而愉快。希望女性读者对青豆这个角色能产生共鸣。

  比起十年、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今天女性所处的状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从《听风的歌》、《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到《1Q84》也可以看出时代的转变和作者与读者的转变。

  (摘自台湾《联合文学》杂志 文/赖明珠)

分享按钮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