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台报:慎对两岸人才竞争 台湾须加速开放陆生

2011年03月25日 13: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25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5日刊出社论说,对比大陆不设限的开放台生免试赴陆就学,台湾到现在对陆生的态度依旧绑手绑脚。大陆各方面发展都奋起直追,连欧美国家都严阵以待,不敢轻忽。台湾应该放大格局,思考自己大陆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能扮演什么角色。曾引以为傲的“台湾经验”,从来不是自我限缩的,面对竞争,只能开放再开放,加速再加速。

  文章摘编如下:

   大陆国台办日前宣布,从今年开始,大陆大学免试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标准,由学测的顶标级扩大至前标级。根据估算,台湾约有3万多位学生符合申请资格,可向包括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及复旦大学等大陆顶尖名校在内的205所大学,提出免试入学申请,经面试合格者,就可录取就读。

   无可讳言,大陆扩大对台招收大学生,势必对台湾的大学教育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原因很简单,大陆正在崛起,每年GDP成长率都在8.9%以上,全世界知名大学都将《认识中国》列为学习地图,大陆幅员广阔,有不少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大学在世界排名中,相当抢眼,遑论两岸同根同源,不论在文化语言上都没有沟通的障碍,就学相对容易,留学大陆,对台湾学子而言,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此外,大陆市场潜力无穷,两岸交流益发密切,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经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之一,台生赴大陆就学,未来可选择留在大陆或返台就业,进可攻退可守;从职场多元化选择的角度,赴大陆就学还可以累积未来的人脉资源。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留学大陆的学杂费,远比留学欧美来得便宜许多。

   事实上,这几年在大陆就学的台生愈来愈多,台商子弟选择留在大陆继续求学者已达四成以上;去年大陆第一次对台湾学测成绩排前12%的顶标生提供免试入学,就有83位高中毕业生,由37所大陆大学录取。今年大陆扩大招收前25%的前标生,推估只要考取辅大以上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可想而知,今年申请免试进入大陆大学的人数必然暴增。

   那么台湾该怎么办呢?要知道,这已经不只是两岸学校间的竞争,而是两岸的人才竞争,这些就读大学的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都是就业市场的尖兵,也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主力,我们的人才外流机率升高,又缺乏胆识大幅开放,对比大陆不设限的开放台生免试赴陆就学,台湾到现在对陆生的态度依旧绑手绑脚,不给奖学金、不加分、不能打工,毕业后不能考职业证照、不能在台工作…,种种限制表面上是维护台湾学生的权益,实际上则是限缩陆生来台的机会,换言之,就算台湾大学再顶尖,恐怕都缺乏充足的诱因,来吸引大陆优秀学子。想象得到,当两岸大学因为优秀学生的消长,台湾的大学势将陷入竞争力滑落,也愈难吸引优秀学生的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这还不只是一场两岸人才竞争,而是全球人才竞争,大陆加速开跑,台湾却原地打转,台“教育部”好整以暇地说,“台湾大学素质比大陆好”、“我们只承认大陆41所大学”、“双方有默契各招收不超过2000名学生”云云,都不足以扭转形势。台湾办学优良的私校对上北大、清华、复旦的竞争,能不忧心吗?赴大陆就学的台生,就算就读的学校非台“教育部”所认定,但大学不是人生求学的终点站,台湾不承认其学历,欧美国家承认,读完大陆大学再赴欧美取得更高学位,不论未来返台工作或考证照,就没有承认学历的问题,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因为台“教育部”的消极作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索性不回台,台湾的损失岂不更大?更甭提台“教育部”哪来的能力查核大陆到底是否招收超过2000名学生!

   时间不等人,大陆蓬勃发展的同时,更不会停下脚步等台湾。面对竞争,台湾只能加速开放,与国际接轨,美国奥巴马政府都决定每年送出10万名学生赴大陆学习,香港、新加坡则以丰厚优渥的奖学金争取陆生,台湾的“陆生政策”显然违反这股世界潮流,更严重凸显台湾信心不足的问题。

   这是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国家和地区间竞争力正系于人才竞争力,大陆各方面发展都急起直追,开放措施一个接着一个,连欧美国家都严阵以待,不敢轻忽,我们若始终自缚手脚,对高等教育必然有负面影响,对台湾人才培育更为不利。台湾应该放大格局,思考自己在全球化、区域集成,乃至大陆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能扮演什么角色。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台湾经验”,从来不是自我限缩的,面对竞争,只能开放再开放,加速再加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