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国剧名伶轶事》:张伯驹惊人一曲空城计

2011年03月28日 10:59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书名:《国剧名伶轶事》

  作者:丁秉鐩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爱看传记、掌故一类的书,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有血有肉,此外,也基于好奇八卦,想看看名士名人名城背后的故事。

  一众传记掌故类书中,最爱看的还数说戏园子故事的,台上台下都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旧事旧情,这些书道出尘封了的往事。

  “究竟张伯驹的玩艺儿怎样呢?论他的腔调、韵味、气口、字眼,那是百分之百的余派,没有话说,可惜,他限于天赋,没有嗓音。在公开演唱的时候,不要说十排以后听不见,连五排以内都听不清。所以一般内行,都謯称之为‘张电影儿’。那时候的电影还是无声的,也就是说:听张伯驹唱戏和看电影一样。至于台步、身段,也不是那么回事。”

  这是著名戏评家丁秉鐩笔下的张伯驹,和许多书所撰写的著名票友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看章诒和的《最后的贵族》一书时,印象最深的是张伯驹,章笔下群星闪烁,唯张伯驹最具名士风范。

  “性情孤高自赏,傲气凌人,沉默少言,落落寡合。为人风雅,酷爱古玩字画,遇见有精品,不惜重价搜购;倘若手边现钱不方便,典房子卖地都在所不计,一定要弄到手才算完事,所以他的收藏很丰富,而且都是精品。”

  这几乎是各式各样写张伯驹的书都写到的,张伯驹是名士,当年历尽艰辛购得西晋陆机《平复帖》,上世纪五十年代,又把《平复帖》连同另外七幅书画捐出,包括:唐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品,能搜集这些精品,不单要家财万贯,也要具学识才识,欠一不可,如张伯驹这样满腹经纶的世家子弟是早随民国的一树落花散去,永不复昔日灿烂。

  张伯驹除了爱收书画,也爱京剧,据说他和余叔岩结交后才开始对戏剧有兴趣,专攻余派,也对天下唱老生的人一律以宗谭学余作衡量准则,固执得很。尽管唱得不怎样,却留下一段千古佳话。上世纪三十年老北京,张伯驹办堂会上演《失空斩》,请了四位角儿上台: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这种阵势,已成绝唱。

  “而这天《失空斩》的戏,也逐渐变质。原来内行们陪他(指张伯驹)唱,是准备开搞哄起来凑凑趣儿,后来因为配搭硬整,大家为了本身的名誉和艺术责任,就变成了名角戏艺观摩比赛了……就在所有来宾啧啧称赞起霸之好的声中,张伯驹的孔明登场。来宾们除了张氏友好外,就是许多不认识他的人……他的几场戏,除了友好捧场鼓掌以外,大家都郑重其事地听名角的戏了,对张只当看电影一样,不予理睬了。”

  这是丁秉鐩《国剧名伶轶事》所载张伯驹那场惊艳菊坛的绝唱。翻别的写张伯驹的书,写到这节时,总是大书特书当年的盛况,甚少眞实地写出盛况背后的眞实。也许大家都要成全一个传奇。其实张伯驹唱得好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惊人一曲。

  (摘自《澳门日报》 文/说书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