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港报:中美博弈斗而不破 应继续培养"合作习惯"

2011年04月14日 15: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14日刊出评论说,互补共生,互利双赢,利益攸关,共担责任是中美双方应有的选择。可是,用人权作为武器,骄纵狂妄地污蔑他国,制造无谓的争端,对中美和世界毫无益处。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是中美关系常态博弈的外交生态。美国对华的人权指责,却带来了无谓的口水战,是技术含量低下的对华博弈手段。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在上海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中美两国要继续培养30多年来形成的“合作习惯”,并寄希望于中美下一代年轻人开创双边关系的新局面。事实上,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之后,今年第1季度的中美关系似乎波澜不惊,失却了去年的“激情”碰撞。

  美国对中国人权横加指责

  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中美两个大国,经济上的相互融合和利益攸关关系已经经过了多年的确认,即使中美依然存在诸多贸易难题(人民币汇率,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等),两国的地缘博弈依然存在,但两国都明白不能够擦枪走火。何况,润滑中美关系的还有许多已成机制的渠道。在此情境下,中美关系应该理性平和,务实发展才是。

  很遗憾的是,在两国关系的平静期,美国总是不期然地耐不住寂寞,无事生非,导致两国关系出现波澜。近期就有这样的尴尬,美国国务院发表人权报告,对中国人权横加指责;你来我往,见招拆招,中方则以同样的报告反驳美国的人权糟糕。表面看去,两国似乎都是例行公事,但却映像出两国的结构性矛盾——意识形态层面,双方依然不可调和。

  互补共生,互利双赢,利益攸关,共担责任才是双方应有的选择。可是,用人权作为武器,骄纵狂妄地污蔑他国,制造无谓的争端,对中美和世界毫无益处。

  关键是,作为发展中的新兴国家,中国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在人权层面无可挑剔,反而强调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对话求同存异,在发展中寻求共识,化解歧见。中国的人权状况改善那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中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甘苦自知,对中国人权体味最深的应该是中国人。尤其在信息时代表达无边际的情势下,拥有网民和手机数量最多的中国,言论自由空间可谓大大扩展。表达权和人权是如影随形的,从中国网民多维多彩的表达(有时甚至是呛声、批评乃至以讹传讹的传播)和中国官方的宽容,凸显中国人权的进步。

  中国正努力融入国际社会

  诚然,中国的法治进程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的公民社会还不健全,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社会(从官方到民众)并不匮乏反省精神,而且正朝着踏实而又可行的路径给民众以愿景,给国际社会以期待。中国无论在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选择乃至人权福祉的努力上,都循着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方式前行,可以说中国是以普世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使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融入到全球化中去。

  中国看得见也激赏美国的现代化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对华颐指气使。尤其在人权方面,属于老旧的意识形态偏见,在现实的中美关系下,显得不合时宜。基于美国对华关系的矛盾和纠结,在以利益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下,中国对美在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博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双方可以通过博弈寻求更多的利益交集,达成利益均衡。但是美国对华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责,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的对抗,对两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严重的伤害。正如前述,美国的人权状况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反省自己的问题,却对他国横加指责,颇有五十步笑百步的讽喻意味。

  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是中美关系常态博弈的外交生态。美国对华的人权指责,却带来了无谓的口水战,是技术含量低下的对华博弈手段。(张敬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