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如此“穿越”太随意

2011年04月18日 17:41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月1日,在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对近期影视创作的乱象提出反思。李京盛指出,“现在穿越剧毫无历史观可言,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异,而人物设置更是天马行空,这类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他表示,近期内也不会再批准四大名著的翻拍题材立项。

  诚然,时下泛滥的穿越剧是需要认真反思了。曾几何时,穿越题材几乎成了荧屏的霸主,什么《时光倒流七十年》、《穿越时空爱上你》、《古今大战秦俑情》、《我和殭尸有个约会Ⅲ》、《大话西游12》、《魔幻手机》、《回到三国》、《仙剑奇侠传》、《寻秦记》、《宫锁心玉》等等,等等,充塞着各地荧屏,有网友戏称“当今社会十个人里,九个半人都穿越”。央视八套去年开年大戏《神话》的热播,更堪称“穿越”题材的典范,剧中胡歌因一个宝盒和虎头坠穿越至秦朝后引发了不少笑料:他用手机拍下了和刘邦结拜的过程;吟出《水调歌头》让项羽崇拜不已;还办私塾,鼓捣发电机,提倡婚姻法;最爆笑的莫过于学小沈阳喊“不差钱”……如此穿越,实在不敢恭维。

  而对经典剧的翻拍也日益成风,特别是四大名著,屡拍不止,先是新版《红楼梦》启动,接着《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紧紧跟上,单翻拍电视剧还不过瘾,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赤壁》、《见龙卸甲》等影片也纷纷投入拍摄。按理说,这四大名著的重拍,应该比原来拍的更好,可令人遗憾的是重拍的四大名著都没能摆脱争议的困扰,观众反响中充满了“雷人”、“颠覆”、“无聊”、“穿越”等评语。新《三国》中,历史人物经常会说出唐朝、宋朝甚至清朝时才出现的名句;《红楼梦》试映的两集中,居然出现了“强奸未遂”的字眼,让人啼笑皆非。

  穿越剧的泛滥,一方面说明了当今现实题材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出品方急功近利。中国电视剧创作实力本就薄弱,无法推出像美剧《越狱》、《英雄》那样富于科学含量和想象力的作品。从收视率较好的农村题材剧来看,除了搞笑,就是人为拔高,理想化的农村生活和爱情,没有什么大的意思。《民工》倒是反响很好,可惜类似这样反映百姓底层生活的电视剧太少了。而搭“穿越”剧特别是名著的顺风车几乎不用考虑宣传费,等于没开机就回收了成本,随心所欲将一些历史题材改编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穿越剧是对历史人物戏说,逗你玩,涉及不到时政,没有顾虑,到了上面也容易通过。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你来我往,刮起了一股股随意“穿越”风。穿越剧的流行也反映出当下部分观众的一种心理态势,现实社会中人心浮躁,缺少信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日益疏离。人们希望回到过去那种感情纯真的年代,而穿越剧正好能满足这部分观众的幻想。

  平心而论,穿越剧利用一些鲜为人知的题材,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现代和古代的沟通也无可厚非,但穿越剧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如何表现,确有很多值得反省的地方。如此亵渎历史,恶搞人物实不可取。特别是翻拍四大名著,更要尊重历史,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对待原著。曾经改编过许多经典名著的夏衍曾经说过:“假如要改编的原著是经典著作,如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这些巨匠大师们的著作,那么我想,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是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

  夏衍前辈的教导是很有道理的,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成为经典,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如果观众没有看过原著,或对原著一知半解,就很容易被改编的作品所误导,也就有可能会误以为原著就是这样,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是有影响的。当然,话又说回头,百分之百的完全忠于原著也不是翻拍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适当改编,创造出新的艺术生命。可问题是现在的翻拍,十之八九都是由雅入俗,甚至“娱乐至死”;既乞灵于古人,又肆意地践踏着古人。以商业利益为重,一味追求吸引眼球为上,那“笑”过之后的虚无与空茫无疑是很可怕的事。

  穿越剧不是不可以拍,广电总局对眼下过于随意不尊重历史文化的穿越剧也只是不提倡,对四大名著的翻拍也只是暂时叫停,关键是对时下一哄而起日益泛滥毫无思想内涵的穿越剧要认真反思:脱离现实地去穿越历史是不是荧屏的发展方向?穿越剧向何处发展?如何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拍出雅俗共赏、思想内涵深刻的新时代穿越剧?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须知,我们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但不绝于耳的往往是至真至诚的时代最强音,人们喜欢流行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穿越,更渴望看到忠诚地记录新时代洋溢着真善美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大智大勇碑碣式的现实主义杰作。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文/王大庆)

分享按钮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