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挪威的森林》:青春的森林

2011年04月27日 15:41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丽与残酷得令人屏息的画面,不时唤醒我n年前看原著的原始感觉,青春的森林,它回来了——惨绿、青涩、感伤、痛失、苦闷、迷惘、躁动、不安,揉杂着活下去与活不下去的纠葛挣扎……

  很多文学脚本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效果大多很“灾难”,因为媒介语言、艺术形式与受众的不同,往往落得两边不讨好——文学迷眼中的复杂人性核心思想变肤浅了,而习惯银幕语言的观众又觉得文本令影像太沉重乏味。

  关于电影《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的评价,越是熟悉文本的,越“先入为主”,认为电影支离破碎,把握不到村上春树小说的神髓,男女主角渡边、直子(不够唯美,太熟透呆滞,太外露的神经质)、绿子(以村上夫人阳子为原型,电影着墨太少,不够有趣)不是所想象的那样,时代背景难以反映,日本人尤为文本叫屈。

  其实,作家也说,这本出版于1987年,至今全球热销500多万册的小说,对他本人具有特殊意义,不可能有人成功改编它,“因为那是我在脑袋里淋漓尽致勾勒出来的”,因而多年来婉拒不少国内外电影人的邀约。1994年看过法语版本,现年49岁的留法越南籍导演陈英雄评介小说“拥有强力和细腻、激动与优雅的混沌,充满着感官的刺激与诗意”,通过日本电影公司与村上春树接触,村上拒绝了,但他很喜欢陈英雄的电影,互有往来,四年后终于点了头。

  深知此作改编的难度,不抱期望,结果电影比想象中的好,从一开始就青春逼人,美丽与残酷得令人屏息的画面,不时唤醒我n年前看原著的原始感觉,青春的森林,它回来了——惨绿、青涩、感伤、痛失、苦闷、迷惘、躁动、不安,揉杂着活下去与活不下去的纠葛挣扎;这些繁复多变的饱满情绪笼罩在陈英雄诗般的画面里——风刷树林,恋人絮语,散步疾走,缠绵细雨,白茫雪地,翻浪岩石……

  我认为村上春树到底有眼光,尽管对剧本做了很多批注,最终还是放手,让导演“按照自己脑子里的情景来拍,不需要跟着小说跑”,所以《挪威的森林》不只有村上,也有陈英雄的影像美学。14岁从越南到法国的陈英雄,早以《青木瓜之恋》《三轮车夫》等作品获得肯定,而那种洋溢画面的潮湿、清润、葱郁、丰沛、光影之浮光掠影,对身处东南亚的我来说,熟悉如常。不懂日语,把原著的内敛情绪外放肢体化的陈英雄呈现的是一首青春的物语与挽歌。我同意日本导演行定勋梭所说,光凭摄影,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

  是木月的自杀打破了一切,又逢汹涌澎湃的1969年欧美学潮工运,这个时代背景难以呈现,电影里不时在看书的主角并没谈到马克思什么的左右派各种思潮,与披头四(Beatles)弹唱的那首《挪威的森林》一样,沦为背景,就像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版中的1968年布拉格之春。

  渡边与那个轰烈的时代保持疏离,通过身体仪式进行青春的祭奠。身体一直“打不开”的直子试图通过与渡边(她与木月唯一的“与外界相连接的链条”)身体交流,走出为了保护而封闭自我的囚笼,结果失败自杀了。渡边通过与直子生前挚友玲子的身体仪式来祭奠缺席的直子。

  采说:“我们承受青春如承受一场重病。”不管是谁,从前现在以后,过程如何,都要走这一遭的。每一场青春都要面对这样的抉择:为保全自我的纯洁与完整而弃绝千疮百孔的生者世界,像永远17岁的木月与永远20岁的直子,还是走过青春的渡边与绿子任自我同外界碰撞,为活下来付出应有的代价?

  最后一幕,与绿子通话的渡边说:“我在哪里?”

  走出戏院,脑海里渡边迷惘的眼神流连忘返,不由走神:

  年轻,真好。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黄向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